有人今天搭了木柵內湖線嗎

木柵線, 內湖線, 以及台中捷運文心線, 採用中運量的理由都是,
趕在 xx 年 xx 月通車.~~~

就是這麼簡單的理由.

內湖線其實是被延遲了快十幾年.

如果內湖線照原訂時間完成, 我想鞭它的人會比較少一點.

就好像說以前的電腦可能只能跑 DOS,
所以 256 色的遊戲可以玩得很愉快.

現在都是 Vista 的時代了,
還在跑 256 色的遊戲就該打.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我只對於有人回說內湖這段只需要中運量,感到可笑
何況還是全台灣最小的捷運車廂

如果只是中運量,那何必要多開那麼密集班次?
有點邏輯好不好

開通前兩天假日的慘況,讓很多不想遲到扣全勤的人卻步
加上內湖超多學校,也都在放暑假,等到開學就知道了

一堆根本沒住內湖或是沒在內湖上班的,淨在這篇湊熱鬧

內湖是改變大,的確是不能再用中運量,請別的地方的人不要再幻想了
I trust everyone,but I don't trust the devil inside of them!
所謂的建設都是要有前瞻性的.
也就是說, 現在沒有這個需求, 不代表以後沒有這個需求.

日本人當初蓋花東線, 是採用五分軌去鋪設的,
但是所有的月台設計都是台鐵的窄軌, 預留升級空間的.

高雄市的中山四路, 蓋出來的時候被砲轟,
又沒有那麼多車, 幹嘛馬路蓋那麼寬?

高雄市的加工出口區, 蓋出來的時候, 規模只有現行的一半,
之後才又回到日本人的規劃.

高雄市的高雄火車站, 地基打得之深,
連中博地下道都必須繞個彎.

人家日本人的建設, 是打算至少用一百年的.
台灣的建設? 唉, 只要撐到某某首長任期結束就夠了. ~~~~

內湖線最早有個規畫是走敦化南北路的, 這樣一樣可以用重運量.
就算敦化南北路是全台灣最美的林蔭大道, 捨不得砍掉.
高架一樣可以蓋重運量吧?

就是目光如豆, 才會蓋出只要交差了事的中運量.
結果還硬改馬特拉的系統.
馬特拉本來就只是一車二車的系統, 硬改成四車,
當然會火燒車.

還什麼預留六車的空間?
笑死人?

高雄捷運那樣的設計才是預留六車的空間.

國情不同?

台灣跟中國就國情相同嗎?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國情相同的,
即使台北跟高雄, 民情也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這不是不學日本的理由.
是根本不想學, 或是不屑學.

不過歷史的教訓就是, 日本人沒做的事情去做, 或是日本人想做的事情不去做,
都吃了很大的虧.~~~~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Johnny543 wrote:
大家都真的有去搭內湖...(恕刪)


我跟你搭到同一站耶(港墘站)
也都差不多8:30到
說不定還擦身而過XD

真幸運一開始到內湖這工作就有捷運可以搭

我在7/5時有試乘計算從我家(新埔站)到港墘站要花多少時間
那時剛通車 又是假日 車廂真的很擠 害我還擔心了一樣
結果星期一一上班 真的如前面版友說的
忠孝復興擠上車 南京東路下一堆 中山國中又下一堆
就有位置坐了
而且車廂內人少 還真覺得冷氣有點太強了...

或許是大家還是擔心捷運會太擠太多人
抑或是票價部分有些不合理
才會讓過了中山國中站的「真」內湖線
搭乘的人那麼少吧...
台灣的都市計劃, 往往只知道蓋什麼 xx 區,
卻沒有去想蓋出 xx 區以後要用什麼交通去疏運.

就拿信義計畫區, 日本時代是兵工廠這個地方來說好了.

如果拿所謂的遠期捷運路網,
你會發現他的路網, 你在 101 上班的人不會想去用.

因為實際用得到的只有一條,
如果真要用得到,
南北線應該從信義計畫區而不是從光復南北路走.
更別說那個已經胎死腹中的所謂輕軌了.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enochhuang wrote:
照許多搭載過的鄉民都...(恕刪)


身為內湖人, 針對運量部份要提出一些看法

我認為當初應該要採取高運量設計, 因為:
a. 內湖科學園區人潮
b. 內湖周邊替代道路問題

現階段的實際營運的狀況, 以小弟來說, 除非要到木柵線沿線地區, 否則也不太會選內湖捷運, 主要是因為交通便利性....

以現階段來說, 會進到市區主要是要去幾個地方: 台北車站區, 西門町區, 忠孝東路區, 信義計畫商圈

這些熱鬧商圈, 僅有忠孝東路區可以藉由搭乘捷運快速到達, 其他地區本來就不是內湖-木柵線現階段可以很透過簡單的轉乘就可以到達的地方....

以台北車站區來說: 247 / 287更快速, 更直接
以信義計畫商圈來說: 搭計程車過基隆路最快

也因此, 在路網還沒完成之前, 可用性當然沒有想像的高.....


另外, 以替代道路來說, 目前內湖地區民眾進出台北市鬧區主要有幾條路,
1. 大直-圓山 --> 中山北路
2. 民權東路-民權大橋 --> 機場, 民生社區
3. 八德路-基隆路 --> 往信義商圈

在沒有捷運之前, 只能依賴公車(會繞路), 開車, 機車等方式, 因此在過去很容易在這些地區塞車....

有了類似捷運的大量運輸系統, 可以有效降低道路的負荷量, 尤其在下雨天的狀況, 應該更能反映捷運的優勢

再加上內湖科學園區的工作人數, 每天通勤的人數, 若是有完整的捷運路網規劃, 可以讓大家從市區內外的幾個比較大的公車轉運點轉換為捷運路網....相信一定能提升通勤的效率
upandy wrote:
因為內湖線規劃是將近...(恕刪)


有一點不太對...

10年前就有內湖科學園區的規劃計畫了....

內湖科學園區的規劃, 經歷過長時間的土地徵收, 廟宇拆遷 以及土地重劃, 這些計畫早在1X年前就有動作....
不就是錯的政策嗎?很單純呀!
然後錯了又不承認錯!也不用懲處
這是我身為台北人的感想!
我管你中運量還是高運量,反正有人擠不上去或等很多班次就是錯誤
我管你這條路適不適合公車專用道,反正上下班原本不會塞車現在會塞車就是錯誤
我管你是藍是綠,錯誤的政策就是錯誤!錯的硬坳也不會變成對的
Aquila wrote:
不曉得閣下究竟住哪裡?「末端站」以後會接上去的地方叫做東湖,那裡的人口數量最好是很少啦。
板南線「末端」人會少,那是自然,但是形成路網後還在說人少,那就是無知了。

中運量的既成事實無法改變,不代表這個決策是正確的。我想要說的就是這樣...


形成網路之後,代表東湖會成為市中心?還是怎麼樣?不懂?是說接了之後東湖的市民開始會大量使用板南線?
這我能理解,但市郊就是市郊,就算以後東湖地區的人大量使用板南線,轉接到內湖線也不會改變遇到瓶頸效應的事實,但總歸它畢竟是在市郊,上班的時候不會造成擁擠,下班的時候因為下班時間的不一,會不會擁擠還未可知,但不論如何,還是証明不出內湖線需要高運量。
以現在內湖線的狀況來看,在內湖地區搭乘的人數現在還是看不出有什麼高運量的需求
說忠孝復興的擁擠造成內科上班族不敢搭捷運,這我能理解,
但為什麼從內湖地區的市民,不藉此証明內湖線需要高運量?
也許我會因為人口來看內湖需要中運量還是高運量,我無法說中運量的決策是否正確,現在看起來錯誤的,可能到以後發現其實這樣決策並沒有錯。就現狀來說,內湖線達不到高運量是事實,就未來來說捷運網成形,這一條中運量究竟是不是錯誤的決策,也都還說不準。我只能說,這也許是美麗的錯誤,未來會怎麼樣,還未可知。

我要說的是…忠孝復興站上不了車,和內湖線是不是該蓋高運量,扯不上關係!

都沒人分享痴漢心得和CF美女,真是大失所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