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tungj wrote:我到底是扣了妳什麼...(恕刪) 請你針對樓主的案例來分析,不要用你自己那情況完全不同的例子來影射別人只會計較價差!相信很多人都看出來了,樓主是傷心於朋友「主動」的「幫忙」只是為了賺錢,而且還賺很大!(請用百分比,不要只用絕對值,因為這是很容易買到、攜帶的東西)無須為了逞口舌之快硬拗!
樓主一開始說是友人代購,但對這個代購空服員的要求,卻是閨密等級的要求。既然樓主一副對方應該要知道這些托買的內容跟價格也只有好友閨蜜麻吉才會這樣認定,對方有這些義務。你倆能夠一起出國玩,說沒啥交情,不太合理。如果沒有稍微接近閨蜜的程度,一起出國玩不會怪怪喔。所以,越看越覺得,很像「兩個小器女生」閨蜜好友為了一千塊在不爽。還好沒有當面對質,要不然幾百年前的帳都要拿出來算一算了。然後都只記得自己付出的,完全忽略對方付出的。這就是樓主被罵到腦袋開花的原因咦~下酒菜呢?
花落總有花開時 wrote:請你針對樓主的案例...(恕刪) 相信很多人都看出來了,樓主是傷心於朋友「主動」的「幫忙」只是為了賺錢,而且還賺很大!(請用百分比,不要只用絕對值,因為這是很容易買到、攜帶的東西)無須為了逞口舌之快硬拗!你別亂了^^這真的只是小錢!妳還沒看過那種朋友介紹買房,一次坑上100萬的,出錢的還一直謝謝的.....麻煩社會大學多唸一點!我也沒有硬拗,我只能說每個人價值觀不同,以我來說1,000元不到的價差有需要計較成這樣?另外什麼是朋友?你和樓主自己要搞清楚,不是和你吃吃飯,平常哈啦一下就叫朋友!那天被賣了都還在替人數錢!
yatungj wrote:相信很多人都看出來...(恕刪) 你連買房的例子都搬出來了,性質完全地不同,不是硬拗是什麼呢?!另外以下內容不是針對你的,是給其他某些人看的:我要表達的前面都說得很清楚了,那些故意要挑起爭端的、等著看好戲的酸酸們,你們要失望了,恕不奉陪!!!
恭喜, 上新聞了~~不被妳認為是友人的友人應該也會很快知道妳的抱怨或許她存心要賺你代購的費用即便對方主動, 妳也有義務要講明可以接受的範圍否則站在友情代購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行徑上妳的反應確實事後諸葛 多說多錯怎麼別人對妳有省錢的義務, 自己卻沒有澄清可接受價格範圍的義務呢?
複習一下國小的課文西元前725年 距今2740年前 春秋戰國時代 管仲是齊國有名的宰相,他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是齊國大夫,也是最了解管仲的知己。如果沒有鮑叔牙,管仲最終只是一個階下囚,歷史上也就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這件事了。管仲從小和鮑叔牙就是好朋友,鮑叔非常了解管仲的能力。管仲年輕時很貧困,常常偷佔鮑叔的便宜,鮑叔體諒管仲的處境為難,從沒跟管仲計較過。齊襄公在位時,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在魯國,公子小白在莒國。管仲侍奉公子糾,鮑叔牙則侍奉公子小白。西元前686年,齊襄公逝世。大臣們決定迎接公子糾回到齊國,擔任國君。於是,魯國派人送公子糾回國,而莒國那邊,也派人送公子小白回國。管仲怕公子小白先回到齊國,當上了國君,就追上公子小白,暗中將他射死;但公子小白命大,他假裝中箭,滾下馬來,因此騙過了管仲。然後,公子小白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當上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魯莊公聽說公子小白登基,成了齊桓公,便想趁著新君上任,一切還在重新整頓之際,派兵攻打齊國,不料,大敗而還。齊國轉而向魯國施壓,不得已,魯國殺了公子糾,把管仲送回齊國。齊桓公當上國君後,立刻請鮑叔牙當宰相。但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還囚在牢中的管仲。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來做宰相。管仲幫助齊桓公推行改革,齊國逐漸強盛。因為管仲的謀略,使齊桓公稱霸中原。齊桓公召集諸侯,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諸侯領袖;他降服了四周的蠻族,因此,受到周天子的賞賜。管仲後來回憶說:「我家境清寒,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卻從來不認為我是貪心,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的情況更糟,越幫越忙,但鮑叔卻不認為我笨,因為他知道每個人都有運氣好、運氣不好的時候。我曾經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卻不認為我沒能力,他知道我沒遇到好時機。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奉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而死,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因為他知道我不會因為小節而感到羞愧,卻會因為功名沒有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你的相位?」管仲說:「不行,因為鮑叔牙為人清廉正直,善惡分明,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對於別人的過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如果把政權交給他,既害了你齊桓公,也會害了他。」鮑叔牙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因為管仲不推薦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滿,反而很高興,認為只有管仲最了解他。史記司馬遷有讚: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其中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知道管仲之賢的不多,而都知道鮑叔能識別人才。成語「管鮑之交」 形容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以上部份引述 : 維德月刊001 古代名人故事:鮑叔牙與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