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決策小組 wrote:
基督教的牧師.長老
看來也很清閒
還娶美女作老婆
也是靠信徒奉獻吧!!!

乞食是古印度修行者最基本的修行方式之一。因為修行人一心專注修行,並不事勞作,所以,想要長養性命,乞食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佛陀制定托缽,令出家眾不得從事生計營業,亦不可蓄存財富物資,惟以延續色身、長養慧命之故,出家眾為資養色身及令眾生種福田而乞食,其意義有二:
(一)自利,為杜絕俗事,方便修道。
(二)利他,為福利世人,給予眾生種福田的機會。乞食為出家僧眾清淨之正命,乞食時以維持生命為限,心不貪著,故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憂,唯以除舊疾,養氣力為要。

如來曾經開示乞食有三意,即:
(一)不貪珍味,美惡均等。
(二)為破我慢,於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
(三)慈悲平等,大作利益。佛制出家眾托缽乞食,以讓眾生種福田。

托缽與乞討的差別

乞討:是沒辦法以自身能力生活,而跟他人乞討東西.
托缽:出家眾為維持生活所需,為使眾生增添福報.提供機會給眾生供僧.
首先先說明,供養僧的功德很大,佛陀時代有個窮到快死掉的婆婆,生活在餿水場,撿餿水而活.有天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迦葉到其面前托缽,婆婆說她只剩下餿水,有什們可以供養?迦葉就說:餿水呀!婆婆將餿水倒給迦葉的同時,迦葉就馬上喝下去.過了幾天婆婆死掉了,而婆婆生前沒造什們惡業,卻有供僧的大功德,死後即生為天女.這個故事只是要告訴大家,供僧的功德無量.

https://www.ctworld.org/sutra_stories/story801-1000/story997.htm


小的所屬的教會的傳道人(即一般所稱的牧師)可不清閒.
以小的每月所看到的傳道人行事曆,每月休假4至6天,一週有三天的早禱會,有兩天的晚禱會,每週有安息日領會,白天工作時間有慰問探病悼唁教友,有拜訪認識教友(因為傳道人要輪調,短則一年長則4年輪調一次),有時還有對慕道者的訪問,有主持結婚典禮,有主持歸主懷抱逝去教友,晚上則睡在當天傳道人領會的教會內所備的套房.
傳道人有薪水(約三萬餘元,不分資歷年齡大小,因為聖經有記載傳道人為神作工,做工的應得工價),有退休金,有勞健保,而一般教友則依聖經(舊約新約)所載十一奉獻,依自己意願奉獻(可多可少可無,沒人在意教友到底有無奉獻),因為是人就要吃喝,由於大多數傳道人均有結婚,有養家活口的需求,所以教會給傳道人薪水,合情合理合乎聖經.
送你CD隨身聽 wrote:
對於現在而言,多是歛財的工具,試問哪個宗教團體不收「奉獻」呢?


因為他們已看透 沒有輪迴 沒有絕對的因果循環
當塵歸塵 土歸土 之後 啥都不是 啥都已不重要
就跟罪犯一樣,
已為逃得過法律,結果還是被抓。
後來還是要背因果的。
出家人接受布施供養

  如果你是出家人,人家來布施供養,你要想到,他布施供養的目的何在?因為你是福田僧,他供養你是要種福田。所以,自己要反省,有沒有這個福分消受。細細想想,實在是無德無能,又沒有福報,怎麼能消受得起!古大德警告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真話。

  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如果人家供養,你拒絕,拒絕是失禮;換言之,一定要接受。接受了,自己又沒有福報,但道場大眾當中有福報的,所以就供養道場。我在新加坡這些年,所有一切信徒對我的供養,我從來沒有去看紅包,這裡拿來,那邊就送給常住。在居士林,就全部送給居士林;在淨宗學會,就全部送給淨宗學會。道場還給我收據,我看都不看。這個道場護持正法,辦培訓班,栽培學生,有福報。我們盡心盡力協助,也沾一點福的邊緣。

  最近有同修知道我在澳洲建了一個淨宗學院,淨宗學院對澳洲當地也是廣行布施。錢從哪裡來?從海外各地來的,不是寄給我的,是直接寄到淨宗學院。淨宗學院在銀行有戶頭,同修不拘多少,一塊、兩塊,一萬、兩萬,誠心誠意的供養。

  我們懂得因果,信徒的供養有些是指定用途的,若他指定用途,你將之改變另做他用,這是有過失的。百丈大師的清規講得很清楚,我們學佛要懂得道理,一生當中不背因果。

  (節錄自《華嚴經》12-17-0613【此會諸佛子,善修眾智慧,斯人已能入,如是方便門。】)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真正修道人,接受別人供養,要常常自己生慚愧心,我沒有這個德行,我沒有這樣的功德。古來祖師大德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若貪圖供養,罪過就很重了!
比丘不是基督教,不必符合聖經。
台灣看到的大部分是漢傳大乘佛教,
戒本宗流,大抵有二:一出菩薩地持經,二出梵網經。
佛教比丘不支薪水,
化緣所得統歸寺廟所有,
日常要為布施眾生祈福懺業,
早課
早殿時全寺僧眾於每日清晨(約在寅丑之間)齊集大殿,念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各一遍,在念誦的起止都配有梵唄讚偈。其中,《楞嚴咒》為一堂功課,《大悲咒》、《十小咒》等為一堂功課,有些寺院輪流念這兩堂功課。

晚課
晚殿有三堂功課,即誦《佛說阿彌陀經》和念佛名;禮拜八十八佛和誦《大懺悔文》;放蒙山施食。誦《佛說阿彌陀經》和念佛名是祈願自己往生凈土。八十八佛都可以為眾生作懺悔主,因此向八十八佛禮拜、申述自己改悔罪惡的願望,是可以滅罪的。蒙山施食儀是宋代外國甘露法師所作,他依據《救拔焰口餓鬼經》以及《水陸施食法》,以「威德光明如來咒」及「甘露咒」為主,集中各種密教的咒語,制定《施食儀》。在施食時,先準備一杯凈水及一些米。行者(放蒙山者)作一定的觀想,口中念誦一定的咒語,雙手作一定的手勢,三密相應,就能成就施食。

過堂,是出家人吃飯的別名。因為出家人原則上過午不食,只吃早餐與午餐,所以又可以稱為「二時臨齋」。「齋」從廣義來說,指清凈身心,謹防身心之懈怠;從狹義來說,則指八關戒齋,或特指過午不食的戒法。所以,能持守過午不食的戒法,稱為「持齋」;持齋期間所吃的食物,或法會時所供養的食物,稱為「齋食」。另外,以食物供養僧侶,也稱為齋,這類法會則稱為「齋會」。

佛教認為早晨是天人進食,日中是佛陀進食,下午是傍生進食,夜晚是餓鬼進食。因為在夜晚進食,餓鬼聽了飲食碗筷的聲音,咽中起火,又不得飲食,倍增痛苦,為了慈愍餓鬼,所以不應夜晚進食。

在過堂吃飯時,碗筷都不許發出聲音,更不許講話,所以添加食物,靠筷子來示意。如果出去辦事,應將兩個碗迭起來,行堂師父便知道此人不在;如果在寺院中,則將兩個碗分開放。盛飯時,菜飯兩碗,橫置在桌邊,筷子橫置於面前;在吃飯時,先以左手取飯碗,置於右邊,次以右手取菜碗,置於左邊,再取飯碗就食。需要添加飯時,將飯碗伸出,筷子放在碗中所擱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數量;需要加菜時,筷子在碗中豎著,表示需要乾的菜;筷子在碗口處平放時,表示要喝湯。吃完後,兩碗放在桌邊,筷子直置於兩碗中間。過堂雖僅是吃飯,但是佛教認為過堂是一堂法事,前面有供佛、施食,後面有結齋,整個過程顯得非常莊嚴、肅靜。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zQBxE4.html
大乘佛教有的比丘發願,為眾生消業,跪著化緣,
就跟耶穌為人的罪,被釘十字架一樣,
只是大乘佛教發這種願的是一般人,不是神再來,目標是菩薩乃至成佛。
guest2000 wrote:
小的所屬的教會的傳道人(即一般所稱的牧師)可不清閒.
以小的每月所看到的傳道人行事曆,每月休假4至6天,一週有三天的早禱會,有兩天的晚禱會,每週有安息日領會,白天工作時間有慰問探病悼唁教友,有拜訪認識教友(因為傳道人要輪調,短則一年長則4年輪調一次),有時還有對慕道者的訪問,有主持結婚典禮,有主持歸主懷抱逝去教友,晚上則睡在當天傳道人領會的教會內所備的套房.
傳道人有薪水(約三萬餘元,不分資歷年齡大小,因為聖經有記載傳道人為神作工,做工的應得工價),有退休金,有勞健保,而一般教友則依聖經(舊約新約)所載十一奉獻,依自己意願奉獻(可多可少可無,沒人在意教友到底有無奉獻),因為是人就要吃喝,由於大多數傳道人均有結婚,有養家活口的需求,所以教會給傳道人薪水,合情合理合乎聖經.


傳道人為教友講解聖經中的道理,讓教友明白知曉道理,並且傳授信仰之道與禱告方式,讓較有能夠深入理解聖經內容,得到啟發與慰藉,獲得精神紓發與信仰喜悅,坦白說,使用者(受益者)付費,教友出錢出力也是應當.
此外,一個組織團體總是有各種開銷支出,團員各繳會費也是理所當然.
當然,能者多勞,收入較多者奉獻較多,較少者奉獻較少,個人依據自己所能,比例付出也是合情合理,所謂出錢出力,就是符合公平原則,何況,聖經也有記載,多得者多收,少得者少收之類的經節,不矯情不強制,彼此互相照應,也是組織團體能通力合作,和睦相處之道吧?
沒有人說牧師神父如何,
是有人問和尚為何化緣,
一個為神和人民服務,
一個是為佛法僧和人民服務,
只是這樣。
大乘的出世,是心出世,
看了眾生痛苦,發願入世為眾生服務,讓眾生早日脫離痛苦。
化了緣,除了吃飯,幾件衣服,沒有個人財產,
心已經出世了。
有空跟牧師一樣為民說經講法,
明白苦空無我,
還要為眾生祈福消災除障。
沒有矯情,沒有強制發什麼願。
佛教修心,捨離美食欲望,進食只是維持生命後修行的體力。
放下人我他的分別心,放下自己貪嗔癡慢疑的各種心態。
念經持咒幫人講經說法累積福報,福報迴向眾生,讓眾生早日離苦得樂。
有想修福報自己可以如何的就是貪心,
犯戒律的。
自是非他說是非,比丘說基督教不好的話,
犯戒律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