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412 wrote: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一切法唯心所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google以上說法,雖然我還有沒有達到"明心見性"階段,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學佛的方向是正確的,

多年的持咒讓我心胸開闊,對世間法有更宏觀的見解,可以跳脫原來煩惱所帶來的痛苦思維。

大多數的人心念容易蒙塵,看不見問題的核心,

持咒可以讓人看清夫妻、財富、健康、人際關係等問題的糾結,

煩惱漸除,天天就可以輕鬆快樂過日子。



能置心一處或制心一處的,不管是念佛還是持咒,
甚至連專心做一件事例如掃地(周利槃陀伽)等也能成就。

很多人的情況是:「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

學佛貴在持之以恆。
KCLin0423 wrote:
我想到一個問題

如果 佛教沒有神,沒有神通,沒有"保佑"(所謂的保佑當然來自神通之力)
(所謂的神佛指的是能使用神通驅使萬物的靈,不一定是一個造物主)
你還信佛教嗎?

你會不會改信 有神,有神通,能消災解厄 保你死後可進天堂 的宗教?

佛說:「一切法唯心所生。」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自己「心想識變」來的,白話一點來說就是「心想事成」,
跟神佛、跟別人都沒有關係,天堂是自己變現來的,地獄也是,
那個境界有其他眾生,像地球有七十億人,這是「物以類聚」。

有人說…相信天堂就能上天堂,不信地獄,地獄就不存在。實際上天堂、地獄都是自己的心念作為變現而成的,自己平時的心是善的,所作所為是善的,像陳樹菊女士善心善行如一的話,那麼死後便可升天;地藏經有提到地藏菩薩某一世是一名孝女,名叫光目,她的母親生前貪吃小魚小鱉,因為殺生的緣故,光目知道母親死後一定是墮三途惡道,有次藉供僧的因緣,請應供的阿羅漢入定觀察,果然看到母親在地獄受苦…

一切法從心想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一切境界都是自己的心想識變而成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改變,
佛只能將宇宙的事實真相告訴我們,因此他才講經說法了四十九年,
所以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不是拜神拜佛,神佛就會保佑,就能消災解厄,
一切都要靠自己覺悟,轉迷為悟.....

guest2000 wrote:
小的看到的是三個字...(恕刪)


感謝師兄 開釋

忍不住想按讚
KCLin0423 wrote:
我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恕刪)


報告 KC大

有興趣的話 可讀一次 福德正神金經

或許裏面有您想要的答案

很淺顯易懂的 希望能幫到您
KCLin0423 wrote:
我想到一個問題

如果 佛教沒有神,沒有神通,沒有"保佑"(所謂的保佑當然來自神通之力)
(所謂的神佛指的是能使用神通驅使萬物的靈,不一定是一個造物主)
你還信佛教嗎?

或者換個方式
如果佛教"不講"神通(如同原始的儒家一般)
那你還信佛教嗎?

你會不會改信 有神,有神通,能消災解厄 保證死後可進天堂 的宗教?
...(恕刪)

曾經在閒聊區跟白虎兄戰過治世之道。

他用 孔子問禮老子回覆我:孔子被老子電爆了

我接著回覆孟子王道學說。

王道學說是我國一國文老師在課堂上無意間隨口說出,但我記住了。

沒想到三十年後還可以拿出來跟白虎兄嘴一下。

佛教如果少了因果輪迴說法,我依然還是用儒家思想做為處事之道。

————————————
關於神通。。。

。。。。。。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關於修行精進,請自行搜尋


杏仁茶來一杯 wrote:
感謝師兄 開釋忍不...(恕刪)


小的不是佛教徒.

guest2000 wrote: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書...(恕刪)


"觀自在"的觀,含有觀察,認識,聽聞,省思,分析的味道,佛教還有個觀世音,似乎前後呼應,透過觀察,認識,聽聞,省思,分析這個世界萬物的型態,模樣,聲音,動作,似乎都帶有以心靈去感受領會的用意.
小的認為,佛教有太多修行者個人的認知與領會後的心得創見,因此提出各種佛法之說,並且又因文言文語意模擬兩可之影響,讓佛教的經文看似深奧難解,其實,回歸到個人的內心思維,配合對週遭萬物的觀察,佛教的人間淨土其實就在自己的內心裡,但是,吾人習慣於外求,以為淨土是實體地界中的某個地方.
當然,這些是小的自己從信仰基督耶穌所得到的領會,可能與佛教精義大有出入.


回報 有關"心"的疑問

剛剛翻到 中興菩提會 印製的 佛學常見詞彙

"心"

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guest2000 wrote: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書有一段記載耶穌基督對信祂的猶太人如此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這個自由以小的認知領會就是自由自在,不受任何外在的誘惑,迷失,拘束,牽絆.
這就是佛教基督教都有涉略的好處

如果一般基督徒只看聖經,看到自由兩字,肯定沒大大體會的深


其實聖經是有大含意

不過是簡說,很多深的道理沒細說出來

一般信徒看不出來,只用日常生活知識解

能信能行,當然能受益

不過整個義理含意不完全清楚,難免心有疑惑,有時會障礙信徒就是了

像傳道書講空,一般基督徒可能不看,也搞不懂了,講什麼東東啊


信基督教,跟淨土宗類似,也是上智與下愚最合適

邏輯性強的,可能就對聖經有很多質疑,像菲總統杜特蒂

不過淨土宗能有更多佛經輔助來增進信心,畢竟都是佛教

而基督教,除非像大大,可以接受佛經,否則很多更深義理就很難知曉


其他像多瑪斯福音,不被正統接受,也是可惜

這是最接近佛法的一部福音了


婁卋鐘在《耶穌靈道論語‧多瑪斯福音》的導言中也揭示:「《多瑪斯福音》裏有相當多的資料可以和佛禪的靈修及老莊的領悟相互引證。要是把《福音四書》比作基督宗教的淨土宗,那麼《多瑪斯福音》就是基督宗教的禪宗。這樣的比喻對研究過這份靈道的人來說是一點也不為過,祇不過《多瑪斯福音》比佛門禪宗始祖早問世近五百年罷了。讀者若將福音四書中的話和這百餘則靈道論語當成耶穌對門徒們所說的「公案」也無不可。所不同的是,《多瑪斯福音》強調天父所賜的原本一體的靈性、光明和平安。」

guest2000 wrote:
"觀自在"的觀,含有觀察,認識,聽聞,省思,分析的味道,佛教還有個觀世音,似乎前後呼應,透過觀察,認識,聽聞,省思,分析這個世界萬物的型態,模樣,聲音,動作,似乎都帶有以心靈去感受領會的用意.



其實 "觀自在"就是"觀世音"


WIKI
----
在早期的佛經中,多直接自梵語「Avalokiteśvara」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竺法護和尚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

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們則譯為「觀自在菩薩」。「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般若心經》

唐代清涼澄觀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 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娑伐羅」(स्वर svara),意思為「聲音」,Avalokitasvara 可意譯為「觀音」,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地區,所見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因此,觀音菩薩並非是因為避諱而出現的名稱。根據宋代玄應的說法,這可能是來自於不同地區方言所導致的。[2]

「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