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同, 方式可以入境隨緣點, 會比較不惹起風波, 台灣已經將主動關懷當成一種標準, 這與陳先生過去在中國的一些經驗有些不同, 方式溝通溝通, 本來單純的事情, 毀滅他人行善動機, 蠻糟糕的

stddg wrote:
看了最近的新聞,我只...(恕刪)

說的好

很多大老闆阿

不敢要求他們捐大把大把錢出來救助

光加班可以報加班費 還有在要調基本工資時

不要跳出來哇哇叫就好

之前還聽那些大老闆說

勞保他們覺得資方負擔太多了

開公司有社會責任 照顧勞工 那就企業

如果凡事計較 最好別人都做到死 他領到死

那就叫公司啦 員工只是幹在心裡

口服心不服啦 忠誠度也不高

bigmouw wrote:
第五點如果你看到網路上或是一堆名嘴的發言就知道自私自利的論點是從何而來了


那麼你應該將那些人名字點出來, 用台灣人三個字, 摸成一般黑, 這方式與批評陳先生心善動機的人, 又有甚不同呢?
道格吐司 wrote:
文化不同, 方式可以...(恕刪)


我不懂台灣的救助文化從何而來

我在台灣3 40年

我只知道為善不欲人知是舊思維

這是從中國傳過來的思想不是台灣獨有的

所以請你回到我第二點多元化的包容

已經證明為善欲人知此種方式是可行的

而且在第一點也引出此作法的確可導出拋磚引玉的效果


smallsea wrote:
「部份自我感覺良好的臺灣人,為了他們自己,正努力的禁止並貶低別人去伸出援手給需要幫助的人,以免破壞了他們的良好感受。」

這些自我感覺良好的臺灣人,最見不得有人真正的去當好人、做好事了,不是嗎?


這樣子的人, 全世界各地都有, 有甚好奇怪的呢?

shakebat wrote:
台灣那些 什麼 郭家 蔡家 王家 辜家 等等的 大企業主 你們不覺得可恥嗎


這些人可都是成立基金會
右手捐錢給左手~~
左手再捐錢給右手~~
避稅第一~~~~
沽名釣譽第二~~~
幫助窮人第?~~~~~
...(恕刪)

+1
台灣大部分私人基金會...真的是這樣運作的
一切都是以避稅考量....且又可以獲得名聲.....
安插自己的人或是以前對自己事業體有功的政府退休人員在那領乾薪用的........
道格吐司 wrote:
那麼你應該將那些人名...(恕刪)


其實昨天網路奇摩民調

有針對陳先生來台做善事這檔事情做一個統計

我記得大概

有四成的人覺得厭惡

三成的人覺得贊同

兩成的人是覺的誇張

好像有六千多人參與投票吧

如果依照這個統計在搭配名嘴的嘴臉我的言論不中也不遠矣

bigmouw wrote:
其實昨天網路奇摩民調...(恕刪)


不準的~

窮人都快沒飯吃了,那還能上網投票呢?

網友很多都不食人間煙火的呀~

我也算不食人間煙火的一種,但症狀比較輕微,但我肯定陳光標先生的作為!!一點也不誇張~
http://blog.sina.com.tw/popodiary/

bigmouw wrote:
我不懂台灣的救助文化從何而來

我在台灣3 40年

我只知道為善不欲人知是舊思維

這是從中國傳過來的思想不是台灣獨有的

所以請你回到我第二點多元化的包容

已經證明為善欲人知此種方式是可行的

而且在第一點也引出此作法的確可倒出拋磚引玉的效果


不是要不要給人知道等問題, 是當地文化已經習慣了一些方式, 大多數人都有捐款經驗, 慈善團體收到款項後, 依當地文化, 用比較有效率的方式來分配慈善資源, 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方式與習慣

至於高不高調, 試問幾個慈善團體名字又高不高調呢?

有了硬體(錢), 還需要軟體(關懷), 才能成事, 弱勢族群的心靈, 受到生活折磨, 一般會比較退縮與脆弱, 這確實也應該要正視此現實的

或許陳先生, 若能先瞭解當地慈善社福等現有運作模式, 專款專用方式, 一件件真正幫助到急需者, 效率上會更精確一些, 其實行善也是一門學問, 也是需要一點一滴學習, 陳先生倒也不妨將一些反對意見做做參考, 會更進步一些些

小拔兔 wrote:
不準的~窮人都快沒飯...(恕刪)


所以我第五點的說明後段有說

很多人喜歡幫別人做決定 認為自己不需要就代表別人也不要

要有骨氣不要接受敵國(真的是敵國嗎還是這也是一種舊思維)資助

但是真的需要的人又沒辦法出聲

這不就是現在的狀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