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catt wrote:
只好再說一次,
小四的修辭學就是一些名詞定義而已,
排比、譬喻、擬人化擬物化之類,
老師教過了這些名詞的定義之後,
小四考那些定義就是「找碴」,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叫學生用那個修辭法照樣造句寫個句子。
小孩子你叫他背他當然會背啊~ 不過長大後就是跟我一樣把那些白癡老師記恨一輩子而已。
ddcatt wrote:
小學念修辭就一堆人哇哇叫了,
把文言文放進國小教材,
可能更多人抗議吧....
eureka wrote:
您可能有一些誤解了。
我記得先前有看過新聞有報導過,某幼稚園有讀經班。不是讀佛經,而是讀古文,例如三字經、百家姓、、
他們的爸媽有感覺到小孩子的國文程度有提昇
您可參考 http://www.gsr.org.tw/news2Thesis/ 中,網頁下半部有一些相關的研究分析。
讀經班並不是去解釋每一段文字給兒童知道。相反的,讀經班僅是交他們「讀」。就是只有「讀」。透過「讀」、「聽」,讓兒童逐漸習慣那些語詞。進而漸漸融入生活中、應用在平日的語文、作文中。但是不能有考試。因為讀經(其實是讀古文)是一項很吃重的事情。如果還要考試,反而會得到反效果。
eureka wrote:
有人一定會懷疑,只有叫他們讀,卻不講解給他們聽。這樣有用嗎?他們會懂嗎?他們記得住嗎?
恩,我的經驗是,會有用的。但這個「用」,不是像填鴨式的方式用考試考出來的。而是漸漸的呈現在小孩子的生活行為、表達能力上。
我們的文言文、詩、詞,是個很好的教材。因為古人寫文章時,多少都講究對仗、韻腳、平仄。這種文章,念起來很順,兒童會覺得很有趣。很容易就會記住。哪麼,記著作什麼呢?當垃圾佔用腦細胞嗎?不是的。文章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兒童多讀好的文章,個性會往好的方向改變;如果讀到壞的文章,個性會慢慢的轉壞。如果兒童能記住好的文章,就能漸漸的應用在生活中。就會正面的影響他的人格。
eureka wrote:
不知有沒有人看過一本書,書名我忘記了,但是內容主要是描述一個科學家拍攝不同的水結晶。他對水結晶說髒話,其結晶就會變得很醜。說好話,結晶就會變得很漂亮。參考一下: http://www.amtb.org.tw/pdf/water.pdf 不要覺得小孩子不懂古文。其實,他讀久了,會感覺到的。這種感覺,可以深植他心裡。不像填鴨式的作法。考完試就忘記了。
weimingyu wrote:
讀經會不會改變一個人...(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