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ellan wrote:
大陆的国文教育是批判四六骈文,赞赏古文运动的。为什么有这种主张呢? 从你这个翻译就可以看出,为了形式压缩内容导致华而不实。
最核心的To protect home and family.To preserve balance and bring harmony真的可以被“為族為國,以和以保”这样一笔带过表达出来?
「批判駢文」,不是目前大陸教育的特色,自唐宋古文八大家以來就如此。兩岸不過是複製前人說法、重複五四時期觀點罷了。
我們在台灣(起碼我這個世代),針對《四書》,是要全篇背誦的;但對於駢文倒是幾筆帶過。我到日本留學時,一個日本老師,為了在我們面前展現「漢學底子」,在黑板上寫下「吾十有五而遊學」,我一看,知道老師寫錯了,舉手說:「錯了!」老師笑著請我上台「把全篇寫完」,我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一直寫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台下的大陸同學則沒一個吭聲,一個北京美眉還小聲地讚嘆道「哇,都背得!」
我不禁想,那天我如果不在場,豈不就是讓這個日本人光是寫一句「吾十有五而遊學」,就足以把在場的中國人全都蔑視一番:瞧,你們中國人都不珍惜的漢學傳統,在我們日本生根發芽啦!
這是我們那時代奠定下來的底子。所以,要說那時代的台灣人「比較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這牛皮我就敢吹,就以家父而言,是「老國軍」,但家裡放滿了史書經典。您沒聽說哪個老紅軍家裡放這些古董吧?
當然,我說的,僅限於我這們這一代。要講起台灣年輕一代如何,我就不敢說了。
您個人的國文教育「不是那麼成功」,因為我寫的,離駢文差得很遠很遠,反而接近《尚書》或《詩經》時代的文體,甚至接近《中華民國國歌》的文體。沒人連《詩經》都批判吧。
最後,「真的可以被“為族為國,以和以保”这样一笔带过表达出来?」我的回答是:可以。這涉及主觀,所以我的回答到此為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