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linchang wrote:
對不起, 更正一下
所謂 YF17 能做 Su 系列的動作, 是指眼鏡蛇這個動作
F18 系列確實是高攻角的性能十分優異
後來 NASA 也以 F18 當實驗機來研究高攻角
Su27 有參考 YF17 的設計, 這也是俄羅斯方面承認的
至於 YF17 被 YF16 擊敗, 因素很多
戰機不是只看機動性而已, 如果只比機動性的話, 那美國應該可以拿 X31 來改一改就好了...(恕刪
1、包佳契夫眼鏡蛇動作只是標準Su-27即可做到的、我強調的是Su-37的更進階動作、包括空中停滯、瞬間煞車...
2、"F18 系列確實是高攻角的性能十分優異",這個我直接引用您的話:「戰機只看高攻角嗎?」
F18高攻角優異、單純是因為他的前端翼緣延伸至機頭、所得到的額外升力與氣動力學、攻角還是有限制
根本不能跟Su-37與生俱來的全機強大氣動力學、以及機動小前翼、搭配四維向量噴嘴所得來的超高機動力
況且Su-37是超重量級的戰機、與F14/F15同噸位、你拿機動力應該更強的輕型戰機YF-17比Su-37、到底誰輸了?(YF17就是F18A/B、屬輕量戰機、後加大噸位改版的F18E/F、才屬於中大型戰機)
3、YF17敗給F16原因很簡單、當時美軍已經大量採購F15、而F16採用與F15相同的發動機F100、有不小的共用性、加上單引擎配置與F15雙引擎高階戰機的組合正好迎合了當時美國空軍的政策「高低配置」,另外YF17也就是後來的F18能夠死灰復燃被海軍相中、主要是因為他的雙發動機設計、符合海軍的需求(雙引擎、有備源引擎確保海上惡劣環境生存率)
4、美國X系列戰機都是實驗機、用來驗證某一種功能的、例如第一架超越音障的X-1、到現在研究四維向量噴嘴的X-31(Su-37已經實現實用化的東西、美國才在X-31上研究中而已)、X series改一改當戰機?這是外行人的氣話喔!
您的回答、小弟已經不想理會、因為您已經是為反對而反對
西方戰機是的確很優異、不過因為西方媒體強力渲染、跟過渡膨脹、以致於很多的數據跟性能都被誇大碰風了
您如果要繼續支持那些被渲染過渡的西方戰機亦可、但得拿出一些具體、而有說服力的東西、不要東扯西扯、而且為反對而反對...
施振榮:能在紅海立足,就有資格看新的藍海~!!!
KenKuo wrote:
1、包佳契夫眼鏡蛇動...(恕刪)
我只是就我所知, 提出來討論而已, 就事論事, 不一定對也沒有什麼就反對而反對
以下是我之前的回覆以及您相對的回覆
shoulinchang wrote:
要做出像 Su 系列這種的動作, 美國在 70 年代 YF17(F18) 的原型機就可以做到了, 而 Su27 在設計時也參考了很多 YF17 的設計...(恕刪)
基本上不同意這段
YF17能做到Su-37的動作、那把US海軍的F18A/B或延伸的大黃蜂F18E/F拿來PK Su就好、何苦大家都拿F22比Su是嗎?
而且YF17就是拼不過F16(YF16)才會被淘汰冰封到海軍提需求為止不是嗎?
怎麼突然機動性竟然超過俄國的第四代戰機呢?(對美國來說是第三代)甚至是與之相提並論的F22....
這是我最後的回覆:
對不起, 更正一下
所謂 YF17 能做 Su 系列的動作, 是指眼鏡蛇這個動作
F18 系列確實是高攻角的性能十分優異
後來 NASA 也以 F18 當實驗機來研究高攻角
Su27 有參考 YF17 的設計, 這也是俄羅斯方面承認的
至於 YF17 被 YF16 擊敗, 因素很多
戰機不是只看機動性而已, 如果只比機動性的話, 那美國應該可以拿 X31 來改一改就好了
1. 我並沒有說 YF17 可以做到 Su37 的動作, 也提出更正說是指眼鏡蛇這個動作而已
2. 我只是提出 F18 系列的高攻角性能優異, 這點你也同意, 除此之外, 我並沒有說 F18 因為高攻角性能好就比哪一款戰機好, 所以您質疑我「戰機只看高攻角嗎?」, 我的回答是: "不是, 我也沒有只看高攻角而已".
3. YF17 敗給 F16 這點是您先提出來質疑我說 YF17 可以做出 Su 的動作, 所以我才會提出YF17 被 YF16 擊敗, 因素很多. 因為您拿這點來質疑, 所以我才會說戰機不只是看機動性而已.
4. 從頭到尾我也沒說過 F18 或 YF17 機動性超過俄國的第四代戰機.
5. "拿 X31 來改一改就好了" 這句話, 請您再看一次上面的全文, 我只是拿來強調戰機不是只看機動性而已, 您會說這是這是外行人的氣話, 這我就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6. 我的確是比較欣賞西方戰機沒錯, 不過也很喜歡 Su 系列的外型跟機動性. 我到不覺得西方戰機有像您講的被媒體強力渲染、跟過渡膨脹、以致於很多的數據跟性能都被誇大碰風了, 至少在過去的實戰經驗上, 西方戰機的確是壓倒性的勝過俄式戰機, 反倒是 Su27 之後系列, 還沒有實戰的驗證.
我想大家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論點, 也不一定誰說的就一定對, 所以請輕鬆一點, 互相尊重彼此的言論
就如我前面所說的, 我只是就我所知, 提出來討論而已, 就事論事, 不一定對也沒有什麼就反對而反對
如果還有什麼造成不愉快的, 請多包涵...
Nova wrote:
弄清楚 α-limiter 跟 G-limit 的分別吧~不要再誤導別人了吧~大哥~
誤導別人?你沒看清楚我說什麼巴?我都沒講條件,你都自己設想好了!大哥~
您要不要說明一下?!
你都只是丟個開頭,然後自己不接
討論本來就是這樣。
前面你回我也只是丟個你認為不一樣的
你的論點是什麼?你要說服我也要拿出些東西
不然你要談什麼?
Angle of attack對飛行器的影響呢?
為什麼要有Angle of attack limiter?
什麼狀況下會造成G limit?
討論輕鬆點,不需要口氣那麼重~
先不回應了,主題是在美系戰機和蘇愷27系列誰強~
這不是主題
W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KenKuo wrote:
1、包佳契夫眼鏡蛇動...(恕刪)
提供幾個關鍵字給對此話題有興趣的人在網路上搜尋吧
TVC - Thrust Vector Control
3D TVC or 2D TVC
Mig-29 OVT <---- 這才是展示俄羅斯TVC科技的東西...Su-37那個過時了
F-16 MATV <---- 看過這東西後, Su-37那種像跟水管在那裡繞啊繞的東西不知道高明在哪裡XD
vectoring axisymmetric vectoring
nozzle (噴嘴)
去google和youtube搜尋可以看到不少東西....很多人家寫過得東西我就不轉貼了
只能說俄羅斯的嘴泡宣傳功力一流 呵呵呵
不過KenKuo這位仁兄寫得全動態四維模式?? 我倒是第一次看過, 不知道身處3度空間的我們
什麼時候發現4D的東西存在了, 真不知道4D多出來的那一D是什麼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