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ha wrote:
你覺得目前這樣的狀況...(恕刪)


該重視

但重視的方式不該是咬著最低分然後將後段大學和其學生妖魔化...

chiayingcool wrote:
但重視的方式不該是咬著最低分然後將後段大學和其學生妖魔化...
...(恕刪)


你這樣說實在令人很無奈,如果真有心排斥他們,就像你處理的方式,就放給他們爛就好,想那麼多討論那麼多解

決方式幹嘛?何況我也舉了我自己當例子,我有傻到會妖魔化自己?

先生,我覺得你從頭到尾似乎都沒理解我的用意,而且你似乎有抹黑別人的

意圖,試問你從頭到尾有舉出什麼好方式來參予討論?
chiayingcool wrote:
7.69分適不適合上大學!? 或許不適合 但現在制度就是讓他運氣好用7.69分上了大學
所以現在討論適不適合有什麼意義!? 制度不改 以後只會繼續有人用低分上大學
不適合都沒辦法!!...(恕刪)

chiayingcool wrote:
以7.69分考上大學的確不可思議但是今年以7.69分考上大學的人數是"一位"
沒有成千上百的人是靠7.69分就上大學...(恕刪)

chiayingcool wrote:
本來我們在網路上發表再多意見也只是彼此交流 對現實幫助趨近於零
但是今天的低分上大學追根究柢確實是制度上出現問題...(恕刪)


這是你曾經發言過的部份,你自己也說這個分數不可思議,你也說制度不改,在不適合都沒辦法;而在討論制度、

改變的方式,您提不出任何實質的意見,再來說別人妖魔化後段大學及學生?是不是很矛盾呢?你無非是找著我話

中的漏洞想抨擊,找不到攻擊的方式卻又惡意中傷別人,若順著你的講話的方式,我大可以說你假仁假義說著受教

權,卻承認他們沒程度念大學?我無惡意的提供想法,覺得這是大家討論有意義的話題,卻被你隱射成妖魔化這些

學生,試問,是誰心態有問題?如果您不想討論,那我不會再針對你的發言做回覆,並沒有意義,您看樓下發表

的意見,是不是就有意思多了呢?

錢的力量 決定馬子的漂亮~*
rapha wrote:
其實我覺得這是蠻微妙...(恕刪)


其實我覺得你舉的例子太偏激太極端了
我不是很贊成
首先你舉出來的200萬我不知道你是怎麼算出來的
錢這方面會依照告家庭不同的經濟狀況而有所不同
而解決方案也千千萬萬種
極其貧困的學生有獎學金的方式跟自我打工
例如我一同學讀到大三獎學金已經拿了上百萬元了
而如果家境真的無法負荷
還是有不少學生是直接出社會而沒繼續升學的
而如果是屬於小康或著富有人家
那這兩百萬你也不用擔心
資金是流動的
歡迎來到資本主義世界

而你說的失業...
對不起我也無法贊成
人總是得活下去
活下去就得賺錢
隨著時間
這些學生自然而然得接受自己的起薪多少
他們就算不願意還是得去做
如果他們不願意又不做
那就讓他們等死吧
而這類等死人不管什麼時代什麼地區都是存在的
林子大什麼鳥都有
不適者就讓他淘汰掉吧
再次歡迎來到資本主義世界

還有你說沒有良好人才
你忘記了台清交嗎?
良好人才一直都存在
而良好人才一直都是少數的
而且我也提醒一點
在台灣大學已經專業教育化了
而台灣許多產業所需要的工人也已經趨向於專業化了
例如商業設計人才
很多低薪工作也是需要夠多的專業教育才可以的


最後你說的沒錯
我們需要更完善的制度來改善台灣教育
但傳統式的教育觀念並非改善教育絕對渠道
我要說的是
今天大學教育應該屬於自由商業市場
大學教育已經開始適應台灣市場
且競爭激烈程度超越你我想像
資金流動的程度不是定個最低錄取分數就可以解決的
我認為過多的人為干擾是不適當的
今天我們真正該改善的
應該是基層教育不是?
該拿放大鏡去仔細檢查的
應該是義務教育不是?

我們真的不需要把大學教育定義化
我一直說我們可以把大學教育當成專業教育
就像以前的四技五專
仔細想想
這不過就是名稱問題而已不是?

P.S:這邊來想想看,如果突然來定個最低率取分數,台灣社會會怎樣?
首先勢必很多教職人員失業,更多的研究計畫停擺,大學建築以及大學城的荒廢,因為大學城興起而造成的城鄉差距縮小又會開始增大,以上種種應該也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不是?


_kazkaz wrote:
其實我覺得你舉的例子...(恕刪)


你說的我覺得很有道理,兩百萬四年是以學費家生活費算的,稍稍算一下,大家當然用錢方式不同,粗略估計,我

想不至於落差太大,你說的例子我確信有存在的可能,但我也看到許多我提到的例子‧林子大了本來什麼鳥都有;

我提的例子不是全部,當然也不在少數之列,不然草莓族何來之有呢?也許有點危言聳聽,但我是覺得真的需要重

視,但也許就像溫室效應一樣,太多人覺得與自己無關,或是多一個自己沒幫助,少一個自己沒影響的心態在看

待,資本主義,是的,不適者大學及學生逐漸會淘汰,但這樣的淘汰方式與速度是不是能有更好的配套措施,專業

大學教育是好的實行方式,建教合作我覺得可以再積極一點、多一點,大大說得好,大學生是個泛稱,如果學生們

也有此認知,倒也不彷,不是?


是啊,終究也得接受自己的薪資,很無奈,不知是我抽樣取樣的範圍太狹隘還是怎地,認識好多個,寧可閑賦在家

,吃父母老本,一月一年,就這樣一值吃下去,考高鐵,考研究所,考中鋼,考公務人員,無一不考,無一有中,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但也不是什麼鳥亂槍都打得中,中鋼什麼鐵飯碗金飯碗為何錄取率這麼低?小的拙見,太多

人當炮灰壓低了錄取率,反正報名費不是我出的,我有去考試,交代得過去了,當然,並非所有人都這樣,希望這

只是一小部分的例子,說遠了,到頭來,社會、父母照顧這個久的青年,生產力比國中就出社會的還低,當然這些

不是全部,台清交的人才並不在此列,只是這些人也是社會的包袱,也許言重了,但我想這問題也是存在的。

草莓族,我想泛指的就是這些人吧,極少部分嗎?我到覺得也許沒有想像中的樂觀。

_kazkaz wrote:
今天大學教育應該屬於自由商業市場大學教育已經開始適應台灣市場
且競爭激烈程度超越你我想像資金流動的程度不是定個最低錄取分數就可以解決的
我認為過多的人為干擾是不適當的今天我們真正該改善的
應該是基層教育不是?該拿放大鏡去仔細檢查的應該是義務教育不是?...(恕刪)


很有道理,治本嗎?這我倒是沒有細想,但是現階段準備要上大學與已是大學生的青年該如何是好?不適者淘汰嗎?

這一段時間落後的空窗期,我覺得影響力也是非同小可,配套該怎麼配才好呢?義務教育的部份那要怎樣的方式才

是適合的?恢復留級制?還是?有什麼想法呢,說到底,不論是草莓大學生,還是基本教育出來的學生,都是學

習"態度"的問題?

錢的力量 決定馬子的漂亮~*
rapha wrote:
你這樣說實在令人很無...(恕刪)


要避免低分(也就是您口中的程度不足)的學生進入大學

最快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像以前一樣設定最低繳卡標準或是最低錄取標準

雖然最直接但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今後大學高錄取率無法改變

與其每年這時候一直咬著最低分打轉

何不換個角度

將畢業的門檻提高!?

一來將不適任的學生在大學4年中刷掉

二來可以控制大學畢業生的程度到一定的水準

不是也是個辦法!?

就我個人的想法這樣或許比一昧的以自己的想法或角度

將所謂的不適合的學生拒於大學門外的方法好一些


當然今年的7.69分已經夠震撼了

教育單位以及各學校應該不太可能繼續放任不做任何改變





您一直很在意程度不夠的學生進入大學的問題

一點數據給您參考一下

今年總共有81409位考上考上大學

其中

最低錄取分數7.69~未滿20分的系所錄取名額為118人共3個系所

最低錄取分數20~未滿30分的系所錄取名額為113人共2個系所

最低錄取分數不到30~未滿40分的系所錄取名額為324人共7個系所

最低錄取分數不到40~未滿50分的系所錄取名額為281人共6個系所

最低錄取分數不到50~未滿100分的系所錄取名額為2216人共48個系所

不過這些錄取人數不代表分別就是考幾分的人數

就如同錄取7.69分的那個系也有300多分的意思一樣

以上
rapha wrote:
你說的我覺得很有道理...(恕刪)

科科
我要下班了
沒時間了
只能簡短聊一下~
有緣的話禮拜一這主題搞不好還不會沉下去

首先我認為你說的不錯
你所說的問題的確該重視
我也不是真的說這些問題就忽略過去
我的重點是要改善這些問題
用限定幾分上大學的方式是不適當的
我們應該是有更好的配套措施
而不是幾分幾分沒資格唸大學


至於你說到的尼特族(吃家老本的)
這問題世界所在多有
不過我認為這應該跟幾分上大學這議題分開~
從討論台灣社會的工作性
到鐵飯碗在資本主義的適當性
這才是我們所應該討論的才對
舉個例子來說
台灣大多數屬於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的工作是否缺少對未來的保障?
又是否讓青少年缺少工作的動力呢?


接下來你所說的
現階段要上大學生的學生
我認為也不用過度化的擔心
自由市場自然會找出路
認真的學生自然會找到出口
而不認真的學生永遠只能待在基層
古今皆然
市場每年都會淘汰不適者
這絕對不是現代的特例
只是以前淘汰的人不叫做大學生如此而已


最後所討論到的基層教育
不可否認的家庭教育很重要
但是我想先掠過這方面
因為我時間不夠了~
基層教育從小學開始到高中職
這方面有很多地方可以著手
留級制度是否適合台灣社會這點我還沒完整思考
所以我目前沒有可以針對這點辯駁的言論
我比較想談談教材 教師 考試制度 以及一些台灣傳統教育觀念

從教師資格談起
你會發現
公務人員等級的教師程度普遍較差
這點我想不需要否認
開放教師競爭是否有需要呢?
而教材方面的選擇也很重要
也舉幾個例子
從小到大的教材
多數屬於洗腦教材(兩黨皆然)
缺少了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
而科目更是缺少多元化的練習
例如法國從國小就有哲學教育
同樣是屬於哲學裡的道德教育
台灣的教育跟洗腦沒兩樣(怎麼說怎麼做)
法國的教育卻是有調斯里的論點解析
(考試制度跟傳統概念下次有時間在續論~時間真的不夠了!)

你說的沒錯
說到底
許多問題真的是學習態度問題
然則我的卓重點在於"物盡其用"
確實許多學生對於學習毫無態度可言
可是我們是否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專業以及更適當的環境
讓這些學生找到自己想要的出路並且減少不向學的學生
我認為比起網路上很多的純粹抱怨文
有建設性的討論更為重要多了

以上論點因為時間不夠
故此缺少實例證明跟詳解
文辭可能也不甚通順
在此先至上歉意
跟你聊天真的很開心
希望有時間可以再敘


chiayingcool wrote:
您一直很在意程度不夠的學生進入大學的問題一點數據給您參考一下...(恕刪)


去大考中心看了一下,以9年教育都有教的母語國文單一科來看,滿級分15分,10級分以下的原始分數都不到60

分,比例有43%,累積有六萬三千人,但,14級分75至81分左右的卻有九千九百多人,有6.71%,雖然這樣講

會有很多變數,我也不是專業人士,但考題難易度、學生程度落差大小多少應該可以看得出來(我的感覺是光是能

考到14級分75分以上83分以下就有6%多的人表示考題不難,但卻有6萬多人不及格,佔了快一半,這四成多的

學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至於您提到提高畢業門檻的部分我前面有提到我覺得不大適合的原因。


_kazkaz wrote:
我要下班了沒時間了只能簡短聊一下~有緣的話禮拜一這主題搞不好還不會沉下去...(恕刪)

哈..我閃得比你快..沉下去可以自己把他翻出來再聊啊...

嗯,跟您討論我也蠻高興的,至少可以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這樣的討論,泛比嘴砲文抱怨文有意義多了,若有

興趣可以私下培養感情交流一下

首先,您說資本主義會自然淘汰部分,我個人覺得,實在太慢,rapha是可憐七年二班的,從國小起,rapha

的教材總是跟上一屆不一樣,總是當白老鼠,算教改的第一屆(不過在怎樣好在都沒有改到建構式數學),改

了這麼多年,深深覺得真的害到這些學生,你要怪草莓族尼特族(小的才疏學淺不懂由來煩請翻譯解釋一下

)?學生學習態度出了問題,跟不到十分上(還加權過的)大學有沒有關係?改了10幾年的教育難辭其咎吧;套用

舊式的學制,所以一開始我才會講需要從技職教育改起,從義務教育後就將學生分類,讓他適得其所(因材施教),

建教合作之下,一方面,也是培養這些學生的工作態度,這是我一開始的想法,並非刻意幾分不準上大學。


當然,這部分只是自己所想的部份,一定不完善的,但我覺得以現狀當配套措施改善應有可為,至少並不是打破

傳統,應會比較輕鬆推行;建教合作,可以以行業為主去推行,設置平台,例如104人力銀行,只不過是科系專長

分配,一方面深耕台灣中小企業,也降低畢業等於失業的機會,而不是台清交出來企業搶破頭,而且都是大企業搶

走,當然中小企業沒機會,一般大學生專科生也沒機會;如此,更容易達到您所說的物盡其用,不是?


不適者學生呆在基層,這當然沒話說,問題是有很多大學生覺得他不該呆在基層,他已經是大學生了,試問,土

木系的出來有幾個肯從工人做起?大學生比比皆是,可以說基層人員至少都有大學資格,但是沒有幾個願意呆在基

層,感覺很像設置了捷運(升學管道),便利了管道,但是沒有公車載到定點(就業環境)一樣,小弟愚見,與其讓大

學生眼高手低,提高大學生門檻,拉高素質,雖然只是治標,但配套做得好,我想短時間可以大幅改善。

你說的方式像是問題的根本,家庭教育,義務教育,這些都很值得探討的話題,包括洗腦教育,尤其是台灣填充

選擇題,實在是"已經過時"了,沒有思考就不會有創新,基本上,我比較傾向於申論題的方式,但是這個老師的公

允性又是一門課題(曾經因為噹老師被當掉期中考就考兩題申論題,全班就我一個沒過),這些我也都很有興

趣討論,畢竟正確的觀念,以後對自己將來與下一代有很重要的影響!











錢的力量 決定馬子的漂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