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dedoggi wrote:講到國際學舍, 突然想起廢寢忘時看金庸的日子,那時國際學舍常常書展 我國小時吧,不知道那天晚上我們家是去哪裡回家走路經過國際學舍就進去逛了一下我第一本Basic程式設計的書還是在那邊買的呢
哈哈..我好像沒一些前輩那麼老..我對中華商場印象是「附帶」的..因為主要我都是去「西門町」玩..通常不是為了去中華商場..只有「改褲子」才特別去那裏啦..-說真的..想起那一帶..每次都有一滴滴心碎的酸楚在心頭..其實我沒特別在那邊有甚麼回憶..但就是看見..本來好好的一些人事物..只為了甚麼屁的髒亂..不好看..就消滅..實在是..總之就是會有點痛痛的..-我還記得..天橋上常有乞丐..看在別人眼裏..大概很難看很髒亂..可我就是覺得..那才真是一個生命感..有血有肉的情境..-可以選的話..我個人是100%不要甚麼美化市容..進步..我寧願去逛時..看見的是「人的味道」..而不是舉目盡皆很美..很進步的..產品..-真非搞很多當代教規..當代所謂進步的話..可不可以等我們這輩全都老死了..再搞啊..年紀大點後..環境全變了..那是多麼教人情何以堪..如何生活呢..-所以我超級想移民的..因為我最不喜歡「拖屎連」..事要做..就做絕..與其留在變質的老地方「拖屎連」(台語)適應..不如乾脆僚落去..心無感傷的去別國嚐鮮個爽..
Neo5168 wrote:可以選的話..我個人是100%不要甚麼美化市容..進步.. 我是覺得美化市容是有必要的,應該是想辦法將舊的進行美化但不要為了美化市容就將舊的拆光光,而用新的來美化像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那邊,本來有很多日據時代的老房子、平房看起來就很不錯,但是現在那邊好像一堆舊房子拆光光變成一棟棟的公寓、大樓,就覺得實在有點可惜
battery0922 wrote:照片裡和成牌看板後方的「周武大廈」現在依然挺立著,當時剛剛蓋好,是新樓 這棟喔~ 以前我在傳播公司上班時因為禮讚錄音室當時就在周武大廈,所以也有進去過可是好像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那棟大樓內牆壁就看到很多裂痕了
scafusia wrote:復旦橋???這是多久前曾經的曾經啊 我發覺我以前活動範圍還真的是很小1.家裡 2.學校 3.補習班 (4.光華商場)復旦橋是我16歲時開始拆,我卻完全沒有復旦橋相關記憶話說自從在台北車站捷運地下街看到開挖挖出城牆基礎的展示之後就常常注意台北市的舊照片有發現一個特點,以前的路雖然不一定大,但好像都是非常平整! (日本人鋪的?)現在一堆坑洞我想應該跟線路地下化有關吧?也跟現在的廠商隨便鋪鋪有關?像我公司在內湖有個工地,申請個用電或污水的就是來挖路埋設埋好之後是有鋪柏油,不過完全不像日本那樣的鋪法,好像都是講究速成
在地人介紹一下好了。延中華路由北而南有8棟,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但是大家用數字比較習慣,1到6的2樓有天橋相連,7跟8沒有。正面是向東,1樓店面有兩牌,東西向都有,向西是鐵路,2樓前面有露台,第6棟的2樓露台有養黑熊,相信很多人不知道。另外很多人的說明是錯的,1到6棟的1樓跟2樓是店面,3樓才是純住家,因為我家兩間店面都在2樓,2間住家在3樓,然後都有夾層喔。電腦集中在1棟,音響電子集中在2棟,西裝店在5棟,7跟8棟就非常有眷村味,我小時候都會從5棟跑到7棟找認識的老兵騙點東西吃,哈哈。除了點心世界,怎麼沒人提到活魚三吃,我爸媽都會帶我跟妹妹去吃魚。第6棟2樓的黑熊喜歡吃芭樂我還記得,另外漢中街頭,應該是鴨肉扁也有養黑熊。我爸是跟阿宗老闆比較熟,已過世,兒子跟媽媽在台灣作生意,媳婦跟孫子移民國外了。
還有3/4棟中間天橋可以直接連到2樓的電動場"龍太",小時候我喜歡偷跑去打電動,門口有一台撈魚機,還會唱海浪淘淘我不怕.....有人記得嗎?獅子林頂樓有養猴子,獅子林的電影院金獅銀獅,我都從中間某安全門爬樓梯上去會通到電影院廁所旁,直接看免費電影(小朋友不要學,我絕對不會跟你說是哪個安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