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shentw wrote:
您應該不是念土木工程的吧? 這個塔本身的結構沒問題, 但基礎的設計是錯誤的.

這樣的因土壤壓密產生不均勻沉陷不是沒有發生過, 即便在那個年代這也是能夠克服的.

塔本身採用獨立基腳式的基礎結構才會這樣, 用到乘載層的樁基礎或連結的筏基就不會如此歪...(恕刪)


WIKI(及該條目的參考文獻)上講的跟你不同耶!
那請問大家要相信誰呢?
有SCI的論文可以參考佐證你的說法嗎?

fisheriestw wrote:
WIKI(及該條目的...(恕刪)


土木工程界李比較具公信力的國際期刊以ASCE為主,
就是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的縮寫

您確定還要跟在土木工程的這個議題上跟我抬槓嗎?

chinshentw wrote:
的確我不知道設計比薩斜塔的人是誰, 但這是錯誤的產品並沒有爭議, 流傳這麼久也是真的.

我會建議要做這種討論不要把WIKI上的引用資料當作聖經, 而且我以為fisheriestw網友誤解語意.

WIKI上說它的建造完全遵循了最初的設計, 我認為是指這個塔一開始並不是要設計成是斜的造型,
最早這位設計者一樣是打算把塔設計成跟其他任何鐘塔一樣, 所以才會有前兩項的解釋與說明:

1.設計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開始後不久便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而傾斜,1372年完工,塔身傾斜向東南。
2.過去人們曾一度認為鐘樓是故意被設計成傾斜的,但是現在人們清楚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所以不是說這個設計者的設計沒有問題, 只是說他並沒有打算把塔設計成斜的, 之後變成觀光景點更是始料未及

因為這設計沒有考量到不均勻沉陷是不爭的事實, 讓塔身傾斜甚至有倒塌的危機也絕不可能是故意的...(恕刪)


假如你是想陳述設計者設計時未考量到(或未做詳盡的探勘)施工地的地質狀況, 這我是同意的!
但這若擴大解釋會有廣泛問題與爭議. 當建物出現狀況或損毀是基於地質,地理,氣候或其它原本當地就已存在的綜合"先天"性因素, 要規責於設計者設計錯誤?
念過土木工程的人, 大概在大二及大三的時候會唸到土壤力學, 都會聽過Karl Terzaghi的名號

我是懶得上WIKI去查了啦, Karl Terzaghi普遍被認定是土壤力學的先驅, 為什麼呢?
因為土壤壓密產生沉陷的這個行為, 就是由Karl Terzaghi最早建立其力學模型的論述

所以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 就用Terzaghi Lecture做關鍵字去做搜尋, 這是以他名義設立的論文,
會找到很多不均勻沉陷的資訊, 如果再更打算精研的話, 再打進關鍵字Leaning Tower of Pisa,
這些工程資料大概可以讓你看到吐, 而且我敢保證這些資訊比您在WIKI上找到得更具公信力
貼一下我學弟妹專訪老師後所整理出來的文章:


淺談土壤力學
土壤,是種天然的材料,它一開始是由河水中的泥沙沈積而來,經過慢慢堆疊、擠壓後,硬度越來越增加,持續擠壓堆疊後,在地底下就變成了岩石,而當岩石從地底被推擠到地表後,又開始風化、侵蝕、碎裂,再度回到河流中沈積,重新開始另一次的循環。提到土壤,陳正興說,土壤也是一種材料,只不過土木領域中的材料力學,是古典的傳統力學,而「傳統力學無法包含土壤的力學行為。」土壤與其他材料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土壤是天然的材料。「材料力學中談的材料都是人造的材料,例如水泥,這一類材料因為是人做出來的,所以可以自由掌控它的性質,比方說我們要製作出高勁度、高強度、體積小的材料,這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土壤是很天然的材料,它的性質是我們無法創造的,所以,我們只能去了解、順應土壤的特性。」陳正興如是說明。此外,他也提到土壤這種材料的特性是,在某些情況下非常鬆散軟弱,在某些狀況下又非常堅硬,「之所以有土壤力學,就是因為它與材料力學中的材料很不一樣。」

陳正興表示,土壤力學與材料力學的不同,在於材料力學的材料大多為均質體,例如鋼材,但土壤基本上包含三種要素:顆粒、水、空氣,當土壤受到外力作用時,此三者都會產生變化,所以其行為遠比均質體(人製造的材料)要來得複雜許多。雖然許多人開始研究土壤的性質與其化學組成,但到目前為止,在各方面都仍然只有初步的了解,「我們現在還無法把土壤的行為描述得很好,因為它實在太複雜了,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完全掌握土壤的行為。」

談到土壤力學,不能不提所有土木人都知道的土壤力學之父Karl Terzaghi,原本從事鋼筋混凝土研究的Terzahi,由於在某一次的工程中發現地有沈陷的問題,於是便開始去探討沈陷的原因為何,最後他發現,原來這是因為土壤把孔隙中的水排出來後所造成的現象,也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壓密理論。所謂的壓密理論是,由於土壤是由水與顆粒所組成的,如果在土層上方施加重量,這份重力一開始會先由土壤中的水來承受,也因此土壤中的水壓力便增加了,而由於水在土壤中是可以流動的,所以這些受到壓力的水就會向兩邊壓力較小的地方流去,導致中間部分的土壤體積開始減小,於是產生了沈陷。不過,陳正興也解釋到,水壓力上升,自然就會向壓力小的地方流,而等到壓力消散,四周的壓力一致之後,沈陷現象就會停止了。「這是自然現象,在壓密沒有完成的土壤上都會出現,所以不管蓋什麼房子,一開始都一定會出現沈陷。」陳正興說。

而談到土壤力學的起源,林美聆則說,其實大地工程最早就是由土壤力學開始發展起來的,雖然土木系學生都知道土壤力學之父Terzaghi的大名,但其實,早在Terzaghi之前,就已經有許多土壤力學相關的技術了,只不過當時無法被清楚地定義為這是大地工程中的土壤力學。林美聆舉了幾個例來說明,例如,中國早在商周時期就有所謂的「版築」,也就是把土壤夯實來做路基或蓋房子,「其實版築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 “soil compaction”。」林美聆說。又或者是新疆地區最早期、最原型的長城,搭建它的土壤裡加入了茅草根和柳樹枝等,以一層土壤加一層茅草根的配置方式,也就等同於一層土壤加一層張力材料,層層疊疊上去,「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加勁土壤」(soil reinforcement)。」此外,林美聆也提到,羅馬人早在西元前十世紀時,就已經有了打樁造橋、設橋樑墩基的技術,「所以雖然領域沒有那麼早被界定下來,可是凡蓋房子一定有基礎,所以土壤力學的歷史就和蓋房子的歷史一樣久遠,不論是鋪路造橋,任何設施,都一定有基礎。」她說。

也因此,雖然早在Terzaghi之前就已經有了許多土壤力學的技術存在,但林美聆認為,Terzaghi最大的貢獻便在於確認水的流動對應力所造成的影響。「大地跟其他領域最不一樣的課題是,在看應力時會牽涉到地裡的水,水與固體是不一樣的,水會流動,所以水壓力不是固定的,而水壓力在地裡面對應力所造成的影響自然相當不同。」林美聆認為,Terzaghi所提出的理論對之後的研究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於水對應力所造成的影響,都還不斷地在研究當中。」

土木領域環環相扣
談到土壤中水的影響,林美聆有感而發地說:「其實每個領域之間都互有關連。」比方說地下水流動產生滲流的現象,這也是水利組在做的研究,「回歸到整個物理現象來看的話,水和土壤之間有個連動的關係,若我說土壤是固體顆粒,不會動的,只有水在流動,那這就叫滲流,如果水在流動時固體也會動,那就是壓密,但這兩者是不能拆開看的,滲流會影響壓密,壓密也會影響滲流,只不過我們在大學部的課程不會講得那麼複雜,因為我們得把事情簡化來說明。」也因此,林美聆認為,土木系中的各領域其實無法完全切割開來,「我們現在把科目分了出來,有些同學就只去追求單一領域的學識,但其實這對大方向來說,是不好的,就很像瞎子摸象,你是摸到大腿還是摸到肚子?但其實大腿跟肚子是連在一起的啊。」林美聆說,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區分領域確有其必要,但是如果退一步來看,各領域就像是各隻手指頭,原來都是與手掌相連的,「其實大學的課程就是希望能夠涵蓋手掌的部分。」林美聆認為,這也是土木系的特點,學生要修的課程比較多,「但最大的好處就是,你可以了解到原來土木是一隻手,既不是食指也不是拇指。」她笑著說。

之後就不再佔版面了, 自己搜尋吧, 別再把WIKI的東西當作寶了

chinshentw wrote:
土木工程界李比較具公信力的國際期刊以ASCE為主,
就是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的縮寫

您確定還要跟在土木工程的這個議題上跟我抬槓嗎?...(恕刪)


用不著抬槓吧.
我更用不著知道你是誰或怎樣的..
只要拿出具說服性*或你所說的具公信力)的參考文獻即可
既然你提到ASCE那就拿出ASCE的文章吧..

對了, 或許你不知道何為SCI? ASCE的絕大多數(我不知道有哪些不是),約30幾種JOURNAL也是在SCI的中.
正如IEEE的絕大多數JOURNAL也是在SCI的中.



chinshentw wrote:
念過土木工程的人, ...(恕刪)


然後呢, 沒看到比薩斜塔的字眼耶!

chinshentw wrote:
貼一下我學弟妹專訪老...(恕刪)



然後呢, 完全沒看到比薩斜塔的字眼耶!
我自己的指導教授跟前面貼出來文章裡的陳正興教授兩位同一天生日, 念過這個系所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誰.

台大土木系的師資算是很堅強, 我不知道欄主最後的抉擇是甚麼, 但如果有興趣歡迎來當我學弟, 需要就PM我吧

fisheriestw wrote:
然後呢, 完全沒看到...(恕刪)


看一下#165的post吧, 貼這篇只是要讓您認識一下Karl Terzaghi, 因為想來您一點概念也沒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