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我看到的這串, 和各位修行大大分享, 我看到的點可以分3個層次:
第1層次 : 樓主本意是在挑戰整個佛法??
第2層次 : 樓主本意是在挑戰那一段經文??
第3層次 : 樓主本意是在挑戰釋迦牟尼整個人??
如果樓主本意是 1, 大家認為是樓主是3, 這棟不會有交集 (不會有結果) 因為很多人認為自己的信仰受到冒犯
如果樓主本意是3,大家認為是樓主是1, 這棟也沒交集/ 結果, 因為大家認為自己的信仰受到冒犯
我目前看來最快的解法是:
樓主本意是第2層次 (在挑戰那一段經文), 大家僅僅只針對那一段經文來理性討論,
在我看來, 大家對談才能有結果 (一旦加入 1.3.層次, 無解 !!)
因為(如果能) 就那一段經文討論:
1.比較有交集(同一個邏輯線上討論) 2.比較能對事不對人
(以上)個人觀點 , 參考一下
min9821 wrote:
不一定,雖然我沒修,(恕刪)
在01一年,碰到很多人對佛教佛法有疑義的,
經討論結果,大部分都是把對民間佛道混合的民間信仰,
套到佛教頭上,這種狀況最多。
再來就是沒實修,也沒有聽人解經,
不是沒找白話文,
是沒找有系統的人解經。
所以很容易誤認高中初階課程有問題。
一直研究神通,
經中很多地方都說佛教不強調神通,
強調的是修自己的心。
壇經夠白話,大師po的敦煌板壇經最後說,不入禪門,不要為人解壇經。
所以認為樓主跟法王,如果真的想以佛法修心,亟需找人解經。
當然法王比較隱性,樓主比較顯性。
閒聊區,閒聊長知識,
樓主問我,就說了實話中的一點點。
很多問題,一千多年來,很多人討論過了,
看了獅子吼網站的答案,還是建議法王跟樓住,趕快找人解經。
序章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研究過程
結論
=====================
對照佛法、佛經,序章像是初轉法輪,先起個頭,簡述緣由。
研究主題也許像是四聖諦、十善法等等,進一步勾勒大致後頭會怎麼個方向次序。
研究方法與過程,通常會提出不同的子題目,互相研究參照辯證,驗證各種研究方法有效與否,這裡就像是各種不同的經典。
然後綜合以上你才會真正看懂結論,像是佛經中的了義經,光看結論而不了解研究歷程,那會掌握不到論文背後的思考邏輯,那才是菁華,有通盤了解,那能觸類旁通,才是真正一法解、萬法解。甚至那才是真正能通達無法的路徑,不然只見結論,容易變成拾人牙慧。
=====================
所以說,在序章,有沒說盡,是正常,學習有次第,國小國文第一課也就是“老師好、小朋友好”,但畢竟是必經之路,不能以其中沒有教到後來的語言學的深奧道理否定國文課的意義。
而且科目有別,各經典都有其主題,自然難在一經之中說盡道理,從大家提供其他經文佐證來看,神通不應貪著在其他經典多有陳述,不是佛經裡未說,如果在化學論文裡找不到文化答案,那也不能佐證化學論文不可信。
而不執著、自在有兩種,是隨便還是隨意一線之隔。如果無視每個人根器程度不同,不論言論會不會讓人失去尋序漸進的信心,那樣很難說是真正通達自在。
=====================
要人不要盡信,要彈性才能自在,那檢視經典的標準,就不適合以經典應該說盡萬象、能讓人盡信才說的是正確道理的標準過度吹毛求疵,不然反而可能會從想叫人不要盡信,變成叫人“盡不信”。那樣也失了本意。會很可惜。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