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陸人對於繁體字...........

01 有殘體字版,為什麼會有看不懂規定的在這邊用殘體字?
看簡體不會比看繁體簡單 原因是字體過於簡化 跟共用字太多....沒常看的人還真不知道在說啥.....

我看簡字實在是不得已的 因為台灣的科技類書籍繁體書少....
台灣的出版市場太小 沒有高水平的技術類作者願意寫書或翻譯書....不然就是翻的跟狗啃一樣....
這點大陸就強多了 新的外文技術書籍出沒多久 很快就有人翻譯....質量僅次於日本....(亂翻的也是有....)

人多還是有一點好處的...

只是有些字百思不得其解 看看原字 都不知道從何簡化成那樣的....
朴先生 wrote:
現在大陸人對於繁體字...(恕刪)


其實中國人不會寫正體字也沒啥好擔心的~ 英國人應該也不會太在意美國人自己改變了一些拼字方式.
外國人想怎樣我們實在管不著, 也管不暸~
口十真的是...很難認... 葉問片名會看不懂

買和賣字的簡體...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懂...

http://www.facebook.com/MiniLin.fans 超萌系美少女Mini 粉絲團
discoby wrote:
我看簡字實在是不得已的 因為台灣的科技類書籍繁體書少....



pps看多了,

就習慣簡字的判別了XD



blithe wrote:
買和賣字的簡體...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懂...


买和卖

ps.用阿里巴巴來轉換繁簡很方便。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Firstmind wrote:
买和卖


我覺得這兩個字本來筆劃就很少了

變成一個很怪得形狀...

看日劇或是動畫簡體字幕的時候,害我常常搞錯
http://www.facebook.com/MiniLin.fans 超萌系美少女Mini 粉絲團

blithe wrote:


我覺得這兩個字本來筆劃就很少了

變成一個很怪得形狀...

看日劇或是動畫簡體字幕的時候,害我常常搞錯



賣就是買的上面再加個"十",

熟悉點就好XD

最近發現射手播放器是好物,

可以自動下載字幕外加簡轉繁。

(當然pps那種內嵌的字幕沒辦法再轉換)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JCC. wrote:
大陸人對繁體字的認識程度
遠超過台灣人對簡體字的認識程度吧



大陸方面若有字幕組在推廣的話

學習的管道應該比台灣學簡體多很多吧

個人是經由看網路小說學會簡體字的(從無限恐怖開始吧....)

不敢說所有字都認識

但是看懂劇情是沒問題的(半讀半猜)

只不過也只限於"看"而已

要寫的話還是擠不出半撇......

朴先生 wrote:
現在大陸人對於繁體字到底能識得多少?

老一輩的可能識的多一些~

年輕的一輩認識嗎?

看家中長輩寫書信向大陸親人對談是繁簡交錯使用.....

問題是.....

現在年輕小孩(中國)對於繁體字到底是認識多少?


你們都說錯了。

我們所使用的字體不是繁體字,而是正體中文

這樣你們瞭了嗎?
背部所受的傷,是劍士的恥辱……
若照規矩來 wrote:
01 有殘體字版,會...(恕刪)

我来到01就是感觉这里的嘴炮较少,不过有人称简体为残体我还是要便辩驳两句的。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现行的简化字书法家和群众创造并使用了不少简体字,因此说简体不好看不符合事实。
  书法家写的简体字就非常好看。例如:
  楷书字帖:唐代虞世南(?—638年)书《孔子庙堂碑》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继。   褚遂良(?—658年)书《雁塔圣教序》中有:盖、弥、净、箧、纲、随。   草书是简体字的重要来源。   汉代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据明拓肃府本《淳化阁帖》,晋代王羲之(303年—361年)帖中有: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   王献之帖中有: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行书字帖中见到王羲之用过: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盖、纸、书。
  唐朝欧阳询(557年—641年)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唐朝虞世南(?—638年)用过:来、问、礼、绝、维。
  宋朝苏轼(1037年—1101年)用过下列简体字: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元朝赵孟頫用过下列简体字(1254年—1332年):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明朝董其昌用过的简体字(1555年—1636年):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
  简化字清朝郑板桥用过下列简体字(1693年—1765年):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一部分简体字是群众创造的。敦煌出土文献中的俗字有: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简体字中一部分是古本字,一部分是书法家造的,一部分是群众造的,都是我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简体字、繁体正字与异体字事实上并行。简化实际上是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的正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化是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本来许多字的简体和繁体都在使用,简体字人们天天接触,基本上已经约定俗成,与繁体多有形体上的联系,并不难学。因此,采用简体字不会造成文化断层,根本谈不上割断历史。简体字可以用来印古籍,传播古代文化。方案中2236个简体字平均10.3画,相应的2259个繁体字平均15.6画,平均每个字减少5.3画,提高了汉字的清晰度,节省目力,实行简体字的大陆地区近视眼比例低于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和香港,节省学习和记忆的负担,节省写字的时间,体现了以人为本。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许多知识份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时,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考虑到若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在此思潮下,汉字拼音化于焉展开。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份。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份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份子绝大部份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 “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并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王遂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简化字反响强烈,
  1928年,胡怀深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
  1930年,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卓定谋的《章草考》、陈光尧的《简字论集》等出版。
  1931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1934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了钱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呈请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徐泽敏的《550俗字表》发表。
  1934年,钱玄同又一次向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上海其他报刊纷纷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达夫、胡蜂、林汉达、叶籁士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新中华》《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所采用。亦即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但当时戴季陶等文化元老强烈反对。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简体字典》,并且在燕京大学开设简体字课加以试验。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的《简体字表》第一表,业已收录简化汉字1700个,只是抗日战争爆发,汉字简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蒋 介石于1952年再次提出文字改革。并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写些文章造舆论。同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案。后遭著名学者胡秋原极力反对。胡认为,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1956年大陆推行简化汉字运动,国民党当局开始将简化汉字斥为“共党阴谋”、“忘本卖国”等等。那时的台湾,汉字简化方案被赋予政治颜色。遂被永久搁置,最终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