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試過曼陀珠與可樂一起吃嗎?

記得網路上有實際的影片, 真的有人測試同時吃曼陀珠和喝可樂,
結果就是可樂從嘴和鼻子噴出來, 整個人看來非常難過, 一點都不好玩。

有興趣的, 請自行到YouTube去搜尋"mentos and diet coke", 就有影片。
敗家不歸路, 越走越恐怖
ggtt55 wrote:
先問問看有人吃了會怎...(恕刪)


這是要練蛤蟆功嗎?
Jonry wrote:
記得網路上有實際的影...(恕刪)


記得找記者派sng車來現場直播 救護車也一起!!
大家Goo一下就有了
不要亂傳了!

http://www.nownews.com/2007/11/15/515-2053440.htm

網路追追追/曼陀珠和可口可樂不能一起吃?(一)
網路流傳一封轉寄信,警告大家曼陀珠跟可樂不要一起吃,並指出已有兩名巴西小男孩因此致死,信末還附上兩者相加後爆發的圖片為證,天啊……事情有這麼嚴重嗎?

2007/02/10 12:29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

清涼好喝熱量低的健怡可樂,是許多人愛喝的飲料,皮脆心軟的曼陀珠,也是許多人喜歡吃的糖果,不過最近網路流傳一封轉寄信,警告大家曼陀珠跟可樂不要一起吃,並指出已有兩名巴西小男孩因此致死,信末還附上兩者相加後爆發的圖片為證,天啊……事情有這麼嚴重嗎?

像這種好玩又好像有點驚悚的謠言,我們當然是先試試再說。我們總共做了四個實驗,不過第一個實驗和後面這三個相隔了很久的時間(原因下一篇再說),所以只有後面三個實驗有影片可看(請參見文末所附影音檔)

<1> 實驗一:2000ml可樂+薄荷口味曼陀珠一條
結果:雖然不是健怡可樂,但如同謠言中的影片,一下子就爆發了。作過相同實驗的陳偉民老師則在其網頁中表示,他選用健怡可樂,純粹是避免爆發後地板黏黏的。

<2> 實驗二:600ml可樂+葡萄口味曼陀珠一條(請看文末所附影音檔,因為錄影時雜音太多,所以竹子湖七號在轉檔時加了音樂進去)
結果:可樂遽然噴發,顯示其他口味的曼陀珠也會形成噴泉現象。

<3> 實驗三:600ml可樂+紹興梅 (竹子湖七號的回憶)
結果:投入第一顆梅子時,瓶內明顯產生許多氣泡,但後來投入的梅子都浮在上面,瓶內產生的氣泡不多,過了一段時間才增加,然後慢慢溢出來。我們推測,可能是梅子都浮在上面,表面沒和可樂完全接觸,所以二氧化碳無法找到附著面,於是我們使用湯匙攪拌、也用手搖晃瓶身,企圖加速兩者反應,果然,兩種方式都讓泡泡又持續溢出一陣子,不過後勁一樣弱;最後,我們使用大絕招──「雪克可樂瓶」(shake the cola bottle),用手封住瓶口並倒置可樂(算是搖晃的干擾動作),讓數顆梅子和可樂充分混勻,結果可樂猛然噴發!(淡水河註:這算作弊吧)

我們詢問竹子湖七號,實驗情況和他遇到的狀況不太一樣,竹子湖七號表示,他以前投入的梅子是直接沉入瓶底,因此才丟三、四顆就完全噴發,完全沒有攪拌或搖動瓶身;而實驗中的梅子都浮在上面,產生的氣泡不多,且要透過攪拌等外力加速二氧化碳附著,和他遇到的狀況差很多。(竹子湖七號背後音:時代變了,連梅子也不一樣了)

<4> 實驗四:600ml沙士+薄荷口味曼陀珠一條(請看文末所附影音檔)
結果:沙士在10秒內就噴發完畢,顯示碳酸飲料都能製造噴泉現象。

總結一下,可樂加曼陀珠還真的會「噴」,但還不到「爆炸」這麼誇張。

為什麼會「噴」呢?

從網路上用「可樂加曼陀珠」搜尋,很快就發現已有一些理化老師與學者做了分析。第一篇是發現月刊中,新莊高中陳偉民老師發表的「與表面張力何干?」,第二篇是期刊「科學新天地」的「可樂的噴泉現象」,作者張哲政教授目前在台大化學系服務,也是TVBS報導這則新聞時的採訪對象,最後一篇「【潭秀版】曼陀珠VS可樂」則是台中潭秀國中理化老師張俊材,與學生實驗後發表在個人部落格的分析。

瀏覽一下這幾篇文章,老師們對可樂噴發的看法很一致,綜合陳老師與張教授的說法就是「瓶內的氣體壓力驟然上升,而將可樂推排出瓶口,由於大量氣體挾帶液體同時要通過狹小的開口,因此產生噴泉效應」。

張哲政教授更進一步以「亨利定律」來解釋:剛開瓶的可樂,因為溶液中的二氧化碳(CO2)變得蠢蠢欲動,隨時準備逸出,液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時候如果投入曼陀珠,會「加速釋放」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因「瞬間」產生太多,窄小的瓶口無法即時釋放,因此可樂被氣體擠壓出去,就形成了噴泉現象。

什麼是亨利定律呢?
大家可以參考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網頁的說明。

參見: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亨利定律實驗─原理篇
   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亨利定律實驗─汽水篇

此外,張教授也指出,「曼陀珠表面的玉米粉、糖粒等微細的粒子成分,其表面在微觀世界裡極為粗糙,會加速二氧化碳溶出」,這個「粗糙固體表面加速反應進行」的論點,張教授表示可以從沸石置入可樂瓶的實驗得到驗證。

不過,關於可樂噴發的原因,網路上也流傳另一種說法,說是曼陀珠中的阿拉伯膠降低了水分子的表面張力,使水更容易形成氣泡,ABOUT.com的謠言版主也支持這個論點,認為表面張力與曼陀珠提供附著表面,都是促使可樂噴發的原因。

針對表面張力的論點,張教授的看法則不同,他認為乾燥後的阿拉伯膠不易溶於水,因此不可能瞬間減低水的表面張力,讓可樂噴出。此外,在陳偉民老師以糖和食鹽進行的實驗(糖、鹽會增加表面張力)裡,可樂仍然會噴出(淡水河註:在我們的實驗裡,用酸梅也會)。因此,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可樂爆發的原因,偏向亨利定律與粗糙表面加速二氧化碳逸出說法的證據較有力。

了解完可樂噴發的原理,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兩者能不能同時吃進肚子裡吧?針對這點,大家可以看看張教授的分析,簡單的說, 「可樂進入胃內與曼陀珠作用時,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氣體的量,將遠不及影片中所顯示的噴泉效應。」換言之,要衝掉腦袋是不可能,但打嗝倒是可能的
ggtt55 wrote:
先問問看有人吃了會怎...(恕刪)


會發生傳說中的"爆氣"

記得錄影po上來捏~~
ggtt55 wrote:
先問問看有人吃了會怎...(恕刪)


Discovery-流言終結者有做過這個實驗

不要再相信網路謠言了

Henry’s Law:

氣體溶解於液體中的溶解度與氣體之分壓成正比,即氣體之壓力加倍,溶解度亦加倍。

定溫低壓下,一定量溶劑所能溶解氣體質量,與液面上此氣體之分壓成正比。
其實不會怎樣

曼陀珠雖然會誘發 可樂產生氣爆

但是因為 喝的量不會一次太多

(除非你惡搞 自己含整嘴可樂又吃曼陀珠 那你是神經病)

正常情況 你邊吃曼陀珠邊喝可樂只會覺得可樂特別嗆而已
กิิิิิิิิิิิิิิิิิิิิ ก้้้้้้้้้้้้้้้้้้้้ ก็็็็็็็็็็็็็็็็็็็็
ggtt55 wrote:
先問問看有人吃了會怎...(恕刪)

沒事的話..記得上來報平安喔
雖然站長叫我不要嘴砲..但是..勇往直前 不期待就不怕受傷害.....
哈雷路過 wrote:
沒事的話..記得上來...(恕刪)


感覺這個可以當作大冒險之一XD
作網站真難 都要扮黑臉寫文章、砍帳號逼廠商買廣告...
ggtt55 wrote:
先問問看有人吃了會怎...(恕刪)


我試過 沒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