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多頭」,什麼是「空頭」?

關於判斷多空,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參考:

看當時年線的方向,

如果年線是往上走,則代表多頭
反之,年線往下走,則代表空頭

用半年線或季線也有同樣的效果,反應更快,但可能會誤判大多頭。

用較短週期的均線會更加敏銳,但會加大誤判機率
用較長週期的均線會較可靠,但會大幅減小確定多空的周期(可能判為多頭時已經在做頭了)

更複雜的就是用多重均線加量能籌碼來判斷 … 一言難盡 。
均線加上量能...一般情況下我是這麼研判的

均價、均量線的參數皆為﹕18。
當均價線18MA連續向上3天為價的多頭,反之為空頭...
當均量線18MA連續向上3天為量的多頭,反之為空頭...
量比價優先...
當均價、均量線18MA同步向上3天為整體多頭,反之為空頭...

(附圖一張:綠燈表MA向下、紅燈表示MA向上)


這方法是由網路上得知的,
實際驗證下,還蠻好用的...

又圖中綠色線表示月線,
灰色線表示季線...
二者混合搭配下似乎也不錯...
推一下這篇文章。小弟在去年十月初發的帖子。

的確,多數板友都能在當時就明確看出從去年Q4延續到今年元月的多頭氣勢

同樣的問題再問一次 … 現在是多頭嗎 ? 還能延續多久?
mouthwood wrote:
推一下這篇文章。小弟在去年十月初發的帖子。

的確,多數板友都能在當時就明確看出從去年Q4延續到今年元月的多頭氣勢

同樣的問題再問一次 … 現在是多頭嗎 ? 還能延續多久?



如果沒有世界級的天災 人禍 或少了政治干預

小弟認為台股合理應該在6500-8500

現在有些過熱了

我的台股經驗會注意融資餘額

若高於3500億就要小心準備出場

4000億看到就閃人

賺多賺少 入袋為安


還有當電視新聞撥出號子天天滿滿都是人 菜籃,學生歸隊

還有不玩股票的人也滿嘴股經時 離高點亦不遠

看樣子 板上玩股票的還真不少

小弟數學濫到不行,跟數字扯的上關係的全都不及格
線型對我來說參考價值不大...........因為只看的懂最基本的

實際經驗則是,我同事一堆OOXX線型解析的很透徹
但是準確率其實也不高
常有看準了下手結果是進場跌、出場漲 幫營業員做業績
事後諸葛大家都行,真有那麼準 那些老師也不用在那邊口沫橫飛了

所以我只看大方向,然後長期盯著特定幾隻股票
挑底來回做

不過,我倒是會從新聞面去判斷
當然,並不是人家說啥都聽,投顧、投信、OOXX分析師的聽聽就好
而是看 國內外整體經濟表現、產業現況、財經新聞多看點
大致上可以看到一個走向

我算是股票新手報到
來這邊多學點嚕
貓實在是不懂,為啥麼現在台灣股市如此的旺盛?
去年台灣的景氣實在很糟糕,經濟成長率是當年亞洲四虎
的最末一位,預計2007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也會敬陪末座,
如果,投資理論上說得:股價是經濟的先行指標,
那麼台灣現在的景氣應該是綠到不行,可是貓怎麼看,
看到的大都是藍色的呢....
停權計數:3次
小貓 wrote:
貓實在是不懂,為啥麼...(恕刪)


台灣媒體要反過來看,保證準!

當媒體說景氣不好,這時候買股票就對了。

當媒體說景氣大好,那時候才是賣股票的時機。

同理,媒體說雪山隧道不能走、ETC不能裝、高鐵不能坐 …

反過來操作,保證便利又安全。

mouthwood wrote:
台灣媒體要反過來看,保證準!


這樣說法大致上是正確的._.a

不過貓說景氣不好,是來自貓自己的觀察@.@a

大家都知道貓在台中,台中是台灣的輕工業重鎮,
所以貓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會經過一堆又一堆的工廠,
這一批台灣經濟的無名英雄,曾經是每天二/三班制輪班
生產,光要閃躲他們突然竄出來的推高機就是駕駛技術的考驗。

過去一年半來,這些工廠歇業的歇業,輪休的輪休,
晚上加班的情景也不復見,也有些則是根本在門口貼上個
出售的牌子。

停權計數:3次
小貓 wrote:
這樣說法大致上是正確...(恕刪)

怎麼說呢 格局放大一點來看

例如
台北的豪宅價格屢創新高
我家新店這邊買時房價一坪約20萬,上個月隔壁賣掉成交價約30萬
但相對的 卡奴、跳河新聞也大有人在

應該是說產業遷移
某些產業已經到了蕭條期...........或是成熟期
某些產業卻是卯起來狂飆起步階段
所以整體平均起來 還是往上的
我的親戚待的工廠在台灣逐漸萎縮中,但其實是老闆轉投資大陸 將重心轉過去

又例如 之前電子業中所謂的3D族群 cd、 dram、lcd
有一陣子差點變成 3低 族群
但現在 dram 卻熱到不行

所以,我就試著跟隨大環境的脈動挑對族群.....不過我不喜歡碰那些3D族群
這樣 即使沒辦法很精準
但大方向對了,至少機會就比較大
貓大:

我認為你觀察到的有一部份的確反應台灣的經濟不景氣

但也可以解讀成「台灣經濟轉型」。

過去台灣是以工業起家,所以可以在路上看到很多勞工辛苦的工作,那種氣氛是可以直接感受的經濟動力。

換個場景,二十年前,從農業轉到工業的時代。
也許有人問,怎麼沒看到一堆農夫下田工作,是不是景氣不好了?
現在我們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本來當農夫的勞力,現在跑去工廠了,所以你看不到一堆農夫在路邊插秧。

想想看,現在美國最賺錢的行業是什麼?
Micorsoft ? Google ?
這些人會走在路上淚流夾背地工作讓你看到嗎 ?

中科、南科、內科、竹科 … 裡面駐紮的多少是真正的高科技?
如果只是勞力密集,資源密集,也許出走大陸、東南亞是不可避免的正確道路。
即使是麥寮,創造了數萬人的工作機會,仍是我們平時接觸不到的工業城。

留下來的呢 ?

也許正是下一波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主流產業,但這些無名英雄,再次離開農田,遠離工地,走向另一個職場,是我們看不到的無塵室、design house、或是在電腦面前進行忙碌的交易。

街景,不再是經濟活動的全貌,在扭曲的媒體放送之下,我們所感受到的經濟現況,總是落後而變調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