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就要對照這篇文章: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ser=8947
當年榜首在那裏?
每年七月,十萬考生為了擠進大學窄門,在炎熱的天候下,揮汗作答,奮力衝刺。
在這場七成以上考生註定被淘汰的激烈競賽中,總有幾位成績特別優異的選手,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奪得榜首的錦牌。
民國六十年以前,大學聯考榜首由於報紙等傳播媒體的大幅報導,一夜間成為全國矚目的新聞人物。但是令人好奇的是,在多年後的今天,這批曾經發出熠熠光輝的明星學生,在人生的競技場上,是否還是表現突出,保持領先?
據瞭解,自民國四十五年全國大專院校舉辦聯合招生以來,到民國六十年止,所有大學聯考的榜首,除了其中三位外,全部都是以台大為第一志願。而台大醫學系、物理系、外文系、商學系及農學院的幾個科系,一直是四、五十年代最熱門的科系,也是出過最多榜首的科系。
根據追蹤調查的結果,目前這批正值壯年的大學聯考榜首,有半數左右在美國定居;他們大部份拿到碩士及博士學位,且大多數從事本行的工作,而其中又以教學及研究工作,所佔的比例最高。
他們的現況,或許可看成台灣四、五十年代成績優異的大學畢業生的縮影。但是,和一般人期待不同的是,這批聯考中的秀異青年,並未成為想像中的特殊突出份子。
比方說,他們中間沒有高官,有的只是在政府機構中勤懇努力的公務員;他們之中少有經商發財的,但是在大企業中擔任要職的比比皆是;他們並沒有成一家之說的學術大師,但是在研究及教學的寂寞長路上,默默耕耘,持久不懈的卻不少。
「期待大學聯考狀元有超常的社會成就,是不公平,也是不合理的,」師大教育心理系教授張春興指出,大學聯考只是檢定一個學生高中三年的成績。這些成績雖然優異,卻只是「做學問歷程的起點」而已。
典型社會菁英
一位資深的教育界人士也表示,目前的聯考方式,未必能測驗出學生的思考及創造力,更遑論反映人格、智慧、體力和社會關係等達成社會成就的綜合條件。因此,考試分數的高低與人生的成就間,還有一大段的距離。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