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威盛的股票沒買過,
不過用威盛晶片組的主機板到是買過不少。
以下為當時的印象,很可能有錯。
在Intel沒有自己搞晶片組的時候,
VIA SIS ALI三強鼎立,也都挺賺錢。
後來ALI漸漸不行了,
SIS傾力推出整合顯示的晶片組,叫好不叫座,也跟著式微。
這讓當時效能還不錯的VIA晶片組趁勢拿到市場第一,
股價也跟著一路上衝。
後來Intel開始自己搞晶片組,
甚至不開放P4之後的晶片組授權給其他廠商。
所以VIA只剩下AMD平台晶片組可以賺,
市場當場少了七八成。
然後一連串的失誤,併了幾間CPU廠商及S3,
其實併購CPU及顯示晶片廠本身沒有錯,
錯的是併購對象競爭力不足,
最後就是現在的VIA啦。
我只是工程師,股票那些勾心鬥角的我看不懂,
只看得懂產品和規格。
台灣研發技術能力其實真的是不弱,
弱的是常常產品只能跟著別人走,
做得出最好的單一零件,
但是沒有能力開出自己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