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Ken7 wrote:英國國力最盛時代操盤手,之後逐漸敗落。 英國在20世紀以後就不行啦。更正確說,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英國就等著當法國的表弟了。法國是1815年拿破崙玩完了以後,就變成歐洲的二、三流國家。英國在維也納會議以後,就知道自己在歐洲大陸已經搞不下去,所以放棄大陸軍主義,以為用海軍就可以在其他未開化的地方建立殖民帝國,其實整個19世紀根本是外強中乾。結果到20世紀兩次大戰,都只能找美國救命。就是因為英國太小,根本守不住日不落帝國的利益,更缺乏介入歐洲戰場的實力。二戰以後英國就已經確定是二流國家了。福克蘭戰爭老實講也是笑話。跟阿根廷打個遠離本土的貧窮小島。以為打贏以後走路有風,就去找鄧小平談延長九龍、新界租約。結果咧?鄧矮子比她更囂張。贏了福克蘭,輸了香港。早在1967年文革期間,左派的香港暴動就可能演變成解放軍南下解放香港。但是毛澤東頭腦還是很清楚,他沒動武收回香港。把香港留給英國對中國沒壞處。如果英國聰明一點,低姿態處理租約到期問題,搞不好鄧小平還會基於經濟利益,真的把香港的治權留給英國,或者是英國指定的接班人。反正照1983年中國的實力,與其是收回香港,還不如努力發展經濟。所以逼中國收回香港的就是這個以為自己很會打仗的笨女人。她對國內左派強硬我倒是不反對。這是對的。她只是錯在不知道天高地厚而已。
doudouchien wrote:她只是一位讓富者更富...(恕刪)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逝世,一生功過再度受外界評論,其中最具爭議性的,包括在鐵娘子堅持下,堅持與阿根廷開戰,爭奪福克蘭群島,這一戰,奠定了鐵娘子政治聲望,卻讓她成為阿根廷的全民公敵=> 如果為 政治聲望去打這一仗就 ..WIKI她的評價在英國社會中十分之兩極化,其對於英國的貢獻也存在了高度的爭議。有些人讚揚瑪格麗特·柴契爾的總體經濟改革挽救了英國,並成功使英國擺脫七十年代以來的經濟困境。而她在社會事務上所採取的激進主義,也得到不少人的稱許。可是,同時有些人認為,瑪格麗特·柴契爾是十分自負的獨裁主義者,又不滿她解除英國作為福利國家的地位,以及打壓本土製造業,使上百萬人長期失業。蓋棺論定 ..
doudouchien wrote:她只是一位讓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的資本主義獨裁官員沒有那麼偉大啦!各位去翻翻google英國人對他的看法就知道了 英國人對她的看法,其實很兩極的,也有正面的丫...只是大多數人都愛看負面的...拍傳紀電影,真是一個咒怨.,前幾年拍的"鐵娘子".,如今真的鐵娘子就bye bye 了.,希望,下一個不會是 翁山蘇姬.,因為 翁山蘇姬也已經拍過傳紀式的電影了...要倒數計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