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覺的台灣真的相對較輕鬆一點,舉例來說,
我的大陸同事,大約平均收入落在5000-12000RMB之間(普通員工及低階主管),
在台灣跟他們同水平的員工薪資水平大約是8000到16000RMB左右(普通員工及低階主管),
在物價方面,剛剛我下樓去買了杯大奶綠上來,RMB 9元,同樣的奶綠(嘴裡還喝著,邊喝邊打字),
在台灣我家樓下(新北市),大約RMB 6元。
房價方面,深圳大約跟新北板橋差不多,可能還差台北一點,但也差不遠。
房貸利率,大陸是6.5%,台灣是2%,請自已算一下借500萬NTD,
以6%來跟2%來算要一個月要繳多少,就知道有多痛苦了。
在看病方面,我去年發燒,在醫院住院打點滴三天,病房環境差不說,
醫生拼拿開了一堆葯讓我拿回家(足夠吃三個月),
三天花了我一共RMB 4千多元,實在太貴了,在台灣就算自費也不可能達到這種數字。
我個人認為生活品質方面是沒有問題,大陸很進步,很多方面可能還贏台灣。
生養小孩方面,台灣生小孩有輔助,生愈多領愈多,
大陸生小孩,深圳超生一個,我記得似乎要罰十萬RMB以上。
奶粉也是台灣便宜多了,至少八折。
我個人認為單就"生活累"這件事來說,我跟我的大陸同事聊起,收入及物價而言,
我個人是認為就同年紀的同樣條件的人來說,大陸的同志們真的是比台灣同志累上那麼一點。
若有不精確的地方還請多見諒,這僅僅是代表我個人的看法,從其它面上看可能會有不同結論也不一定。
PS:所以我特別反感三句不離鬼島的人,台灣沒那麼差。
哇愛台灣~~~
其實台灣真的不錯,它不要那麼多的抱怨
做就是了~~~(用行動不是用嘴)
覺得錢不夠用,是不是可以多增加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兼差或是省點花呢??
錢是看你如何用的,重點是你滿足了嗎??
台灣,需要你們給更多的鼓勵
讓台灣人給台灣加加油好嗎??
我相信比馬龍效應
也相信心想事成~~
如果你覺得台灣爛
它只會更爛
請給台灣更多的愛,更多的鼓勵
台灣加油~~~~
「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 是近代教學研究的重要發現,管理人若能適當地應用「比馬龍效應」,大有機會能有效地啟發下屬的上進心。
「比馬龍效應」意思是指假若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學生」,即使他們其實並非真正的資優,但是經過老師的提點和鼓勵,最終亦會自自然然地成為資優學生。
「比馬龍效應」實驗
在1966年於美國推行的一個有關教育心理的「比馬龍效應」實驗中,研究人員在一批小學生當中,先測試他們個別的智商,再隨機抽出20%為實驗組,然後對教師聲稱這批實驗組學生是「資優兒童」。大約一年後,研究人員再為這些實驗組學生測試智商,發現平均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自信加自尊刺激學習動機
為甚麼本來僅是平均資質的學生,被點名為資優兒童後,智商發展會突飛猛進呢?原來由於教師們對被欽點為「資優兒童」的學生特別照顧,令這批實驗組學生,能夠從老師的特別關懷、重視、鼓勵,以及愛護中,增強了自尊和自信,刺激了學習動機,加快了成長速度。
希臘「點石成金」故事
「比馬龍效應」並非新名稱,本身出自希臘神話,意思是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比馬龍是塞浦路斯 ( Cyprus ) 的國王,熱愛雕刻藝術,他花了畢生的心血,雕成了一個少女像,命名為加拉蒂 ( Galatea ),並視為夢中情人,日夜盼望雕像變成真人。他真摯的感情,感動了愛神阿芙達 ( Aphrodite ),她把雕像賦以生命,石雕少女就化成真人,並且成為比馬龍的太太。
《比馬龍》( Pygmalion,中文版譯作《賣花女》) 亦是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的作品,描述一位學者在倫敦街頭找了個舉止粗魯的賣花女,加以訓練成為談吐高雅的貴婦。後來這故事被改編成《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於1956年在百老匯演出,並在1964年搬上大銀幕,成為家喻戶曉的「點石成金」故事。
「比馬龍效應」的教學應用
「比馬龍效應」在教育界備受重視,主要應用在教學上有關如何善用教材及教學法方面,以啟發學生的自尊心 ( Self-esteem )。「比馬龍效應」與「自我實現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類似,預言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假若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平庸的人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但如果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會失敗,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
評估下屬免先入為主
很多管理人,常常要參考下屬的個人資料與背景,來評估他們的表現。根據「比馬龍效應」,這樣的做法其實是非常缺乏遠見的。管理人在評估下屬表現時,應盡量避免有先入為主的看法。可惜在不少管理人心目中,早已暗地裡為下屬貼上標籤,例如 「不求上進」或「練精學懶」 等,以後便不斷選擇性地尋求這些蹤?,以引證自己的看法。被管理人認定不濟的下屬,除非突然奇?地脫胎換骨,否則他們必將在「比馬龍效應」的陰影下永難翻身了。
啟發下屬上進心
「比馬龍效應」強調的,是一份投入而又專注的熱誠,再配合欣賞和稱讚,來啟發下屬的上進心。當你把下屬看成出色的人才,他們就大有機會在工作表現上如你所期望,如果在你的心目中,只當下屬是庸才,他們也會如你所料一般,變成徹頭徹尾的庸才。「比馬龍效應」指出,管理人若能有效地發揮此效應,令那些被認為具有較好潛能的下屬,得到重視和稱許,他們的潛能便可以得到發展,令工作表現得到進一步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