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mbrucechang wrote:
沒在美國生活過的我想請教一個問題:

看美國電影的時候常見買賣的場景,
A開價100,B只想出50,
然後A減10元,B加10元,
最後都是取得中間值成交,
這樣的方式在美國真的很常見嗎?

反觀在台灣的結果是,
A開價100,B只想出50,
然後A堅持100,B堅持50,
最後不是破局就是某一方投降!
我習慣不二價方式,
感覺要買一件東西,標價就是最後定價對買方比較公平,
畢竟商品的最低價格賣方比較清楚,
即使買方討價還價技術再高,買方仍是被動方,
不二價方式買方可以直接依照價格、價值來判斷自己對該商品購買意願。

價格跟價值落差太大的東西,不會考慮用殺價去取得,
不想浪費雙方時間。
iambrucechang wrote:
是沒錯,但是美式的...(恕刪)


其實每天都在你身旁發生,
從菜市場買菜,
婦人:「菜一把30,買兩把算多少?什麼?55才便宜5塊?50啦!再多給我塊薑!」
老闆:「55啦!最多再給妳一塊薑一點蔥。」
婦人:「好啦,蔥多一點啦,以後都來跟你買!」

到網購、買手機凹配件、買車、買房、吃海產、上酒店、找小姐、小孩要零用錢、聘金、拍婚紗、買骨灰罈、喪葬費.....族繁不及備載,
基本上,這在台灣更是生活技能,只不過看你點到多少。
有時讓你感覺底限踩硬,也有可能只是在試探對方底限,美式就不會嗎?當然會。

你不是電影看太多,而是見識太少。

想搞懂國外不同生活方式是好事,但至少先搞懂自已所處之地才不至貽笑大方,



有在看美國二手車的節目
感覺歐美人真的都很敢喊
想賣一萬先喊一萬五
想買一萬先喊五千收
最後再慢慢去搓合

台灣人似乎不大敢這樣瞞天喊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