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付得出學費,人人都能受高等教育是國際常見的現象

kantinger wrote:
怎麼以學費為準?不是(恕刪)

在過去人們總認為一個中學生必須在考試成績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受高等教育(大專以上)
但是在經濟有一定發展的國家,因為高等教育供過於求,所以即便成績再爛,只要付得出學費,都能考上大學或專科
我發現有些人似乎認為普及高等教育(大專校院)是不好的
但事實上經濟發達的國家大多已實現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正在大力推行高教普及和廣設大學,因為:
1.普及高等教育是一種提升平均國民素質的方式
2.時代在進步,僅有中等教育已不夠用,因此有普及高等教育的必要
3.當產業界、學術界在發展的過成中需要大量進階人才,因此有普及高教的必要
4.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進到傳統產業及政府機關後,能夠為升級轉型帶來助力
5.許多職照、證照、公私營單為都要求高等教育學歷,而普及高教便可為學生的出路帶來更多機會
6.教育是人權重要的一環,因此普及各及教育有其必要

綜合以上,世界主要國家才因此大多落實了高等教育普及,發展中國家也因此致力於推動高等教育普及

至於有人說普及高等教育的結過就是大學倒畢潮,但這只是少子化的問題,正如同許多國小因為少子化撤校,但不能否定當初他們設立時的作用和義意,畢竟他們為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共獻
hmzanny wrote:
我發現有些人似乎認為(恕刪)


台灣的大學夠多吧
那六點有哪一點做到?
或反過來實現的?
hmzanny wrote:
現做名詞解釋:高等教(恕刪)


外國學費跟台灣學費差很多吧?

台灣大學要多少個學生學費才能有一位教授的薪資?
hmzanny
要看和哪一個國家比,還要考慮當地的平均薪資和物價,例如對岸的大學學費是台灣的一半,但已經實現了有付學費就有大學讀的情況
kantinger wrote:
台灣的大學夠多吧那六(恕刪)

這六點其實已經完成了部分實現,就算沒有那也是在執行的細節有待改進,但普及高等教育是正確且必然要完成的工做

台灣歷史上大專院校增速最快的時其是在民國52年到61年期間,短短不到十年就增加超過60所大專院校,反觀民國85年推行教改至今也才增加20幾所學校

由此可見在蔣中正時期為廣設大專院校的增加做出了最大的供獻,也表示蔣氏政府也了解普及高等教育的重要,只是那個時期因為學校增速太快,教育資源跟不上,才有後來近二十年的滯止期
hmzanny wrote:
這六點其實已經完成了(恕刪)


細節有待改進?

不對吧

反變成一堆所謂大學生的程度遠不如教改前廣設大學前的專科高職生的程度對嗎?
kantinger wrote:
細節有待改進?不對吧(恕刪)

我這麼說吧,根據教育部的定義專科和大學學士班同為高等教育!高職僅僅和國高中一樣是中等教育!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專科教育/副學士學歷屬於短期高等教育和大學學士教育同屬於高等教育的範籌,反觀高職僅僅是後期中等教育。

因此大專校院包含能提供大學或專科教育的學校,專科教育在內容上相當於簡化版的學士班,高中職與之不同,僅是中等學校

回到問題本身,在高等教育普及前,中等教育也已經先普及了,試想,在同樣都是每個人都讀完高中職的前題下,讓這些高中職學生再多讀兩年專科或四年學士班來學習更多理論和技術,是不可能另他們的素質反而下降的,只是差在多讀2~4年後程度提升程度有無合乎預期的差別!

或換句話說,以前同樣是只要想讀高職都有學校讀,現在同樣也是想讀高職都有學校讀,表示同為高職生,以前和現在的程度是相差不大的,在相差不大的前題下,後者多讀兩年專科或四年大學在程度上是不會比前者差的
hmzanny wrote:
我這麼說吧,根據教育(恕刪)


不少人讀過以前的高職也遇過現在的大學生

就用以前的高職比一比現在的大學生不就清楚多囉

對嗎?
kantinger wrote:
不少人讀過以前的高職(恕刪)

其他領遇我不熟,但就以醫護領域來說,哪怕只是個醫護專科剛畢業的學生,在知識的廣度或在實習的經歷,都要好過過去剛從衛生護理類高職畢業的學生,更不用說更進一步讀大學二技的人與高職護校的差距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