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跟高鐵都是跟國外買

簡單的說
台灣沒有基礎工業,也沒有投入基礎工業的決心
台灣的產業都是無根產業
石化,鋼鐵,機械,電子,半導體.....
全部都是來料加工,來料組裝,原料再製....
甚至於每天要吃的各式蔬果的種子也全部是進口的
因為早期台灣要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
在人才資金有限的情況之下
當然來料加工跟組裝是最快的
但是也養成了台灣老闆不太願意投入基礎研發或深度研發這塊
畢竟燒錢又燒人,時間長又不一定有成果
當然政府也知道這一塊的缺失
國科會經濟部每年幾百億的資金砸下去
只不過政客都是短視近利的
在任能夠撈一把,管你10年20年後要如何!
現階段就是這樣,我認為再10年也不會改變!
對岸的便宜到靠北 不買 偏偏要買貴的

自造能力不足 就算造出 價格也跟外國買差不多
davidchange
自造能力不足就變藍粉,你什麼粉?
lawtaipei
自造能力太差
本來一開始,就沒有選擇重工業。

當然,自然(環境)因素,是最大的重點。

沒有鐵礦 ... 能源靠進口 ...

確實找不到發展重工業的條件 ( 或說 理由 )。

喔。鐵路的話 ... 目前看來 ...

大概比較適合發展 ...

維修 ( 養護 ) ... 燈號 ( 進站控制 ) 系統 ...

畢竟 ...

買高鐵 ... 燈號 ( 進站控制 ) 系統 ... 拿捏在別人手上 ...

其實是不對的

附註:

其實呢,「我」們的鐵路 ... 技術 ...

「我」也不知道,人家為什麼會選擇 沒有魚尾板聲 ... @@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台灣造大車只會賠錢,造卡打掐才好賺錢
彎道小三/小四 /小五/ 6輪水陸仔 設計開發 造物者
max-tw
好了啦!
wow-ouch
max-tw 你也知道他不是藍粉啊,全世界就你對?[笑到噴淚]
大神說

火車和高鐵列車的製造通常涉及複雜的技術和成本。大多數國家都有能力自行製造火車,但有時候購買國外列車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點:

技術轉移: 購買國外列車可能包含技術轉移的元素,有助於提升國內製造能力和技術水平。

成本效益: 有時候,購買現有技術和設計的列車可能比自行研發和製造更具成本效益。這在短期內可以節省大量資金。

時間節省: 自行研發和生產一種新型列車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而購買現有列車則能更快地投入運營。

專業化需求: 有時候,國外列車製造商可能擁有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可以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列車。

國際標準適應: 購買國外列車可能有助於符合國際標準和規範,提高列車的國際競爭力。

總的來說,決定是自行製造還是購買國外列車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技術、成本、時間和需求等。
不合成本,潛艦是因為沒人敢賣我們,只好自己做,成本貴很多。
台灣也就那點人口,優秀的人才幾乎都在半導體業和當醫生去了。
哪來的人才再發展其他產業?之前政府弄個疫苗就搞成這樣,潛艦
國造也是鬧得沸沸揚揚,如果政府又要扶植鐵道列車,大概也是會
出現一堆問題。
台灣沒有重工業!
連汽車引擎都做不出來了...
max-tw
所有親中集團不可信 補助了好幾十年 換來一個代理中國車的車商 笑死
cherub911 wrote:
連汽車引擎都做不出來了...

不是做不出來,抄都能抄出來給你看,

但做出來品質沒別人好,成本又比別人貴,

要造出來搞笑嗎?火車其實也一樣。
短視近利,
舉凡基礎的東西都不賺錢,
聰明的人都跑去應用方面,
商人在商言商,也沒興趣。
狗吠火車也沒用,
社會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
一群聰明人,幹出愚蠢的事。
max-tw
說得好 有一段時間 電視台只買韓劇播放 現在有好一點 自己製作了 台灣到處都是日貨 沒有自我風格 結果日本人都往韓國跑 這滿可悲 台灣只剩捐錢 討好性人格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