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一個車縫工廠要設備:平車、拷克、三本機、扣眼機等等...,要養一條龍工廠就要涵蓋:裁剪、車縫、整燙、包裝等等...,L牌不自己設立工廠,就是不願意去負擔這些成本,反過來要代工廠低價投標,那最好cost down的就是勞工工資了,這樣接到單,扣掉代工老闆賺的,剩下多少是車工本身可以拿的?這麼低薪又花勞力的工作,要車多少件才能養的活自己,甚至養家呢?
成衣最重車工,卻也最花眼力,就如同現在的公共工程,薪資不高的重勞力工作要找台勞,根本找不到,L牌堅持基本款也不無原因,基本款的工資實在是見骨,想要搶到大單真的是大砍自己的報價才搶的到,基本款又是車工裏工資最低的,要車多少件才會達到基本工資的水準?
成衣車縫是很花眼力的,8小時盯著車縫針車車車車車的....真的很累,大部份的車工到了40歲以上就開始面臨勞動力瓶頸,而成衣業向來低薪、重勞力、福利低,賺錢的都只有老闆(我待了5年多),員工一樣苦哈哈,論件計酬,車越多是越多錢,現在是車到死都沒多少錢
以往重勞力、薪資又不高的服務業,最近幾年翻紅,我們看新聞上X品集團、X鬼、X泰豐的年終上看幾十個月,羨煞多少人,也有多少人想投入他們公司,L牌的創辦人是科技產業出身,他的公司是以科技公司的獎金福利制度,員工最高可拿40個月,若是他養個工廠,照這種制度招工,哪怕找不到工呢?
在他一開始以MIT的情感廣告宣揚自己的品牌時,為何沒有將台灣的傳統產業"科技產業化",若是能轉化一樣有紅利、年終獎金的薪資制度,誰不來做? 當他要大家支持他MIT的理念時,為何沒有將他的代工廠同步提升?
代工廠量大是可以開產線接單的,但為啥量這麼大還開不了產線,別推說是招不到工,而是你的薪資能不能吸引到新血!!
台灣某內衣公司也面臨車工斷層的問題,這麼精密的車縫工現在存在著老的一直退休,新的一直找不到人培養出來,說穿了也是低薪的問題啦...唉~
這些車縫工老手卻只能轉化為觀光工廠的示範老師,車完一整件內衣讓你讚歎不已,在你讚歎他巧手的背後,卻是要幾十年的經驗才能累積出來的
我去賣場,牙膏、洗衣粉也有MIT的,價格不一定比MIC貴,我買,街上很多"原廠廠拍"的,有些是台灣製的成衣廠出來賣,只是缺乏了設計與行銷的整合,但它們都能賣到和L牌一樣的價格,為何L牌還說他做不到?!
產業外移把台灣掏空,留下來的,還有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