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chen23 wrote:
我的數據是參考這篇報...(恕刪)
流通性過剩通常會引起通貨膨脹,但不必然會引起通貨膨脹。不明白其中道理的話可以參考新興國家內 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的 CPI 與 M2 之間的關係。中國通脹是最低的,中國M2應該高於其他國家,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中國對資本項目管制,企業外匯不能自由兌換,大量美元、歐元進入中國後央行要投入等值的RMB基礎貨幣來對其進行收購,加上貨幣倍增效應,M2會來的很大。
但是,如果認為流通性過剩會引起通貨緊縮 - 小弟就無法理解了。

hudayaniu wrote:
M2/GDP、貨幣乘數在不同國家是不同的,不能橫向比較。應該是同一國家間不同時間的縱向比較吧。
hudayaniu wrote:
M2增加一般來說相當於寬鬆的貨幣政策,表現:利率降低、存款準備金降低,最終結果是在經濟層面上的投資,需求增加,價格上漲。
sove_i_skogen wrote:
老兄……
M2/GDP不是直接拿M2去除以GDP(market price)
M2/GDP全是以 basic price 來計的……
The basic price is the amount receivable by the producer from the purchaser for a unit of a good or service produced as output minus any tax payable, and plus any subsidy receivable, on that unit as a consequence of its production or sale; it excludes any transport charges invoiced separately by the producer.
因為各國對M2的定義不同,所以直接拿各國發布的數據來比較是不客觀的!
世界銀行的向各國政府取得的資料較具有一致性!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在2009年,各國 M2 佔 GDP 比率為:
中國 159.4%
日本 223.8%
美國 87.6%
基本上,就算定義相近,但只要金融制度不同,直接比較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經濟是否出問題,還是要從其他指標來判定!
hudayaniu wrote:
投資沒有效率的話,會有泡沫,企業產能過剩,長期來看這樣來引起通縮,這樣理解?
討論M2可以寫本書了,雖然討論其影響好像二選一,事情不是那麼簡單,閒聊區嘴炮就更說不清了。
scottchen23 wrote:
我M2/GDP真的算錯了嗎? 我不知道了.......
sove_i_skogen wrote:
M2=貨幣(M1)+準貨幣
貨幣=通貨淨額(MB)+企業與法人之支票與活期存款
M0=已發行的貨幣,即通貨淨額+準備金中之庫存現金
基本上,在彰顯貨物價值,以及支撐內需的是市場上流通的現金,即通貨淨額。
M1和M2並不是真正的貨幣,而是「資金流出管道的數量」!
假如GDP不變,那麼有愈多的管道,不就表示資金的流速較小嗎?
於是,根據定義,貨幣流通速度的倒數=M2/GDP
當M1或M2變大,通貨淨額往往會變小!
相信你應該有貨幣乘數的概念,在此就不提了~
通貨緊縮就是通貨淨額太少,使得商品價值縮水,民間賺不到錢,內需不振,而通貨緊縮只是症狀。
問題在於,絕大多數的存款是由富人持有,但絕大多數的貸款是由大眾持所。
實際情況是,當大眾的貸款排擠到消費,就會造成內需不振,接著就是中小企業獲利下降,薪資停滯或衰退,消費又更少,於是形成惡性循環。
驅動M2變大的主要因素就是房地產,從日本和台灣的不景氣就能看出~
當M2/GDP過大,且GDP的成長無助於內需時,通貨緊縮就會發生,這就是所謂「失落的N年」。
中國目前的經濟成長仍能增進內需,所以問題還沒有發生。
台灣在2000年之前的狀況就如同今日的中國,而在2000之後因三角貿易興起,最後落到同日本的下場。
所以造成今日台灣不景氣的主因有三:
1、1980年代末期的房地產泡沬
2、三角貿易
3、2009年以後的房地產泡沬
scottchen23 wrote:
你何以見得M2/GDP過大一定是通貨緊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