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圖 wrote:
還有人類遷徙史上強調高緯度地區人類經演化膚色變淡(白種人)
而低緯度區域人種則維持黑膚色,似乎是唯一的論調(也找不出其它理論解釋)...(恕刪)
目前的假說是膚色影響兩個因子,黑色素吸收紫外線可以降低皮膚癌發生,同時也會吸收其他光線阻礙維生素D的產生。
緯度高的地方日照少,不用過於擔心皮膚癌,但須注意維生素D缺乏,膚色淺相關的問題就比較少。
Wikipedia-膚色
從這個1940年的資料中可看出膚色與地理分布,可能因為人種遷移,造成現在膚色和緯度也沒有絕對關聯性。
相同緯度下,美洲人膚色比非洲人淡。(莫非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造成的??)
-----------------------
髮色和膚色影響不同,髮色和個體生存的關聯性較低。
不過,髮色的基因與眼睛顏色的基因位置相當接近,生殖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基因重組時同一條染色體的基因有較高機率可以一起出現在子細胞。遺傳眼睛的顏色和頭髮的顏色組合就比較特別,但也和個體生存沒有太大關聯。
此外,有些對生存影響不大的基因如果和生存有關的基因相鄰,通常會同時遺傳給下一代。
就像成語「狐假虎威」一樣,其他的動物是怕老虎不怕狐狸,但只要有老虎在,狐狸是不會受到欺負。
而不太重要的基因和很重要的基因成為鄰居,這種不太重要的基因就好像狐狸有老虎保護一樣,可以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因此,一種基因被遺傳下來,有時候往往不能單單只看這個基因本身的影響。此外,有些基因和性別有關,性別也和生物個體生存有關。一種基因為何會取得優勢遺傳到數代或數萬代之後,往往有很複雜的機制在其中。
不同的生物也有不同的複雜機制。
例如:貓的橘色毛色與性別有關聯,但人的髮色、眼珠眼色、膚色就和性別無關。
貓咪教我們的遺傳學
橘貓是母貓的機率頂多只有1/3
帶有黑、橘、白色的三色貓與橘、黑交雜的玳瑁貓幾乎都是母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