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維基百科
「注音符號(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Bopomofo),舊稱注音字母,是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標準漢語標音符號,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布。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韻母16個)。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中國大陸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但在主要之標準漢語工具書仍然也會使用注音符號進行注音,但以漢語拼音為主。」
現行台灣使用的注音符號也差不多只有快100年的歷史,在日治時期受教育的台灣人沒學過,而注音符號也無法正確拼出河洛語或客家話的讀音,更別說台灣原住民的各族母語了。
若說注音符號是中文的正統拼音,未免也太傲慢了。

家父小時候(在中國)學的注音符號也與我們現在學的不同,比我們多了下列幾個注音:
ㄪ 同「萬」字 - v v v
ㄫ 兀,說文解字:「高而上平也。」 - ŋ ng ng
ㄬ 广(非「廣」之簡化),說文解字:「因厂(崖)為屋也。」 - ȵ gn gn
有人知道客家話的"我"...「俺」這個字怎麼注音嗎?
那硬拗(ŋe⊦/ŋi⊦-au`)、查某、查甫....用注音如何表示讀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