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sywen wrote:
我也有經歷過那段時間...(恕刪)
1912年(民國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總長的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吳敬恒(稚暉)任主任,並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8條。規定讀音統一會的職責是為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每個字的音素定下來之後,還要制定相應的字母來代表每一個音素。讀音統一會員,由教育部延聘若幹人;各省推舉2人,由行政長官推舉;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此外華僑代表1人。會員的資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須具備下列四條之一:1、精通音韻;2、深通《小學》(古時稱“文字學”為“小學”);3、通一種或兩種以上外語;4、諳多種方言。最後確定下來的成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余為各省推舉。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從這個組成名單來看,來自廣東的會員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會議結果。當時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官話合聲字母”的發明人)對於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當時對於一省一票制度爭論也很激烈,來自浙江的汪榮寶聲稱:“若每省一表決權,從此中國古書都廢了。”王照反問:“此語做何解釋?”汪不語,王照接著質問:“是否蘇浙以外更無讀書人?”北方會員堅決要求每省一票,威脅說如果通不過就自行解散退出會議。最後在教育部代部長董鴻Y推動下,終於通過了一省一票制度。
讀音統一大會在1913年(民國2年)2月15日開幕,實到44人,來自江蘇的吳敬恒得29票當選議長,王照僅得5票任副議長。會議逐一審定了6500個字(另加600俗字、新字)的“國音”。
沒有核彈、航母,你是破壞地區平衡的邪惡勢力;有了10個航母群、萬顆核彈,你就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theresel wrote:
閩南語一點都不低俗
沒有任何方言是低俗的
純粹就是使用的人怎麼用而已
早期從唐山渡海來台灣的人
大多是閩南一帶的通緝犯,流放犯,或是海盜
之後更有大批在大陸無法生存的辛苦人
屬於較中低階社會的人,幾乎為了生活吃不飽
更別談什麼唸書,因為快餓死了
因此告別家鄉,來台灣打拼,來開墾,看能不能在這塊新土地重新開始,繁衍子孫
不要再被那塊古老大陸貧富不均,又無法改變的狀況給壓死
這些辛苦人,有的後來做了清朝的大官,成了書香門第
漸漸的因為讀了書,水準也提升了
然而大多數的人,還是那些辛苦移民來的基層先民
他們多半隻身來台,娶當地女子,在這裡生根繁衍茁壯
他們的語言,他們說話的習慣,也傳了下來
久了就變成一種習慣,一種親切不見外的表示
以上是第一次大陸的移民來台灣......
38年台來的移民
來的人只有兩種人
1. 被抓來充軍的小阿兵哥
2. 賣掉所有家當想逃離共產黨鬥爭清算的有錢人
這些小小阿兵哥多半來自大陸農村鄉下
沒讀過什麼書,也不識幾個大字,多半家裡也很貧窮
屬於中下階層社會的人
當兵就有飯吃,或是硬被抓丁才來當兵
這種階層的人,通常滿嘴髒話,雖然口音五湖四海
但因為沒受過什麼教育,講出來的話往往也比較低階
大陸各省的低下髒話就是這樣流過來的
而另一群為了逃離清算鬥爭的有錢人
在原來的家鄉往往是大戶人家
可能是書香門第,也可能是做官的
這種人可能一輩子沒聽過髒話,同樣講的是某省的方言
但聽起來就是離粗俗很遠,因為他們是中上階層的人
難免對滿口髒話的人比較輕視
以上是後來大量移民台台灣的人......
講到這裡,已經可以從這些人的家庭或教育背景
窺出可能從他們口中講出的話是哪一種階層了
沒有天生哪種語言是高尚或低俗的
純粹就是看使用的人,什麼階層的人講什麼話
他的子孫也會傳承他們所用的詞語
也相對的,這些久而成習的用字習慣
也往往變成了人們對這語言的刻板印象,或是對這種語言的某種誤解......
閩南語其實很美麗,可以很優雅的唸誦或朗唱
不信聽聽"南管音樂",那美麗的泉州官話,就可以聽到早期士大夫階級的人
是怎樣的享受如此優雅的音樂
這可不是一般滿口問候人家父母的販夫走卒所能領受的
閩南語可以這樣優雅,當然也可以非常低俗
現在三字經,問候父母的髒話滿天飛
竟會被拿來當作親切,鄉土,熱情的代表
著實覺得不可思議
也莫怪會有人誤解閩南語了
我會講閩南語一點點,但是口音很不標準,祖宗18代也沒人講過
我純粹是為了溝通方便才去學
但我會唱標準的泉州口音"南管音樂"
因為我被它的美麗優雅所吸引
方言到底哪裡低俗了???
不過是使用者給人的刻板印象而誤解罷了
...(恕刪)
看了那麼多這篇一定要 + 1
小弟自己能說兩種方言:粵語&四川話,小弟也有一種感覺,方言比較低俗說~, 大大所說的問題小弟剛好也考慮過
個人家人都是使用國語交流,相較三者,感覺普通話&粵語好聽,有時偶爾看下地方電視台,這些電視台為了維持地方特色,會用方言來製作節目,但是地方節目格局比較小,一般都是講市井小民的各種奇怪故事...等等...,節目製作者觀察事情的角度都是站在當地普羅大眾的角度來看問題,為了劇情需要,節目結束時主持人還會用很誇張的語調來做評注,這種傳達觀念or娛樂大眾的方式感覺很落後,讓人看了不舒服,感覺很土~

國語or普通話的使用則雖說不全是中上階層,但卻包括了所有的政府官員、學者、and文藝工作者。語言不但是文字+發音的簡單組合,個人覺得語言同音樂十分相似,停頓,語調,旋律... 一應俱全, 國語通行這麼久,...加上各行業精英的運用,已經變成很好聽的歌曲or交響樂了

個人對方言今後的發展很不樂觀,因為語言是用來溝通的,而方言生存的最大目的是保存地方特色or其他?,人對溝通的需求遠遠大於對後者的需求;出於溝通的需求,精英人士必定要用到國語,但對後者的使用則是有選擇權的,所以使用後者的人數會越來越少... 缺少精英人士使用的方言進化速度上必定慢上很多,比如方言可能會存在很多粗鄙的詞彙.... 最重要的是方言沒有自己的詞彙、語法結構,只是對現有文字改一下音罷了。不能對學習令一種主流方言---國語 造成障礙

所以,大家對待方言越來越弱勢淡定點吧,順其自然,因為小弟覺得其背後是原因的~
回答的有點亂

MP4/13 wrote:
+1台語都是中南部工...(恕刪)
你不會講就算了,用不著批評台語吧!!我還沒笑你不會台語說。
我是雙母語外加英文,台灣大陸我完全可以跑透透,歐美接單我也沒問題,會講台語的去過大陸就知道,見到台灣人講台語會很有親切感,整個感覺很快就拉近了。
順便一題!!現在人在美國偶爾會看到穿西裝的人講台語,坦白講!!雙母語的人在國外基本上都會選擇講台語比較多,除非真的遇到只會講國語的人,這時候才會轉回用國語跟他談。
我打這些只是要讓你知道,不會講就算了沒必要批評吧,不要讓我感覺到少部份只會單一母語的台灣人在笑會雙母語的人,這種感覺就像一個身上只有一支鞋的人在笑穿兩支鞋的人,誰才是最可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