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笨賢 wrote:
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


看到您的分享後,剛好也看到同學傳來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誕辰,在楞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評論最適合此界眾生修學的法門,即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耳根圓通法門...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楞嚴經所說的二十五種法門皆是修楞嚴大定的法門,是直接以修定的方法來修究竟的、唯心的淨土法門;末學也因修學此耳根圓通而有所助益,所以推廣此法門給此界的有情們修學,頂禮讚嘆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定慧等持、行善布施、災劫消弭、逢凶化吉,阿彌陀佛!
貪(聖嚴法師-大法鼓 0036)

聖嚴法師:「如果適當的不叫做貪,過分的叫做貪,我常常跟我的弟子這麼講:我說人在世間,需要的東西,要了,得到了不叫做貪,不需要而想要,那叫做貪。」
iamyy2000 wrote:
看到您的分享後,剛...(恕刪)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耳根圓通.... 口訣都有了~~不錯!!
看你是不是..百年難得的練武奇才..億萬中無一... 那個人!!

iamyy2000 wrote: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楞嚴經所說的二十五種法門皆是修楞嚴大定的法門,是直接以修定的方法來修究竟的、唯心的淨土法門;末學也因修學此耳根圓通而有所助益,所以推廣此法門給此界的有情們修學,頂禮讚嘆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
耳根圓通與念佛圓通,是二十五圓通法門中相當特別的法門

次序也因而改變,被放到最後壓軸的兩法門

大大修耳根圓通,可願意跟大家分享如何修?

kegabu wrote:
耳根圓通與念佛圓通,是二十五圓通法門中相當特別的法門

次序也因而改變,被放到最後壓軸的兩法門

大大修耳根圓通,可願意跟大家分享如何修?


耳根圓通法門是以耳根聽聞聲音入手。先是坐中細聽,使心安住而不攀緣他境,後來隨聽隨流,不留於耳。接著心境轉寂,從「入流」到「亡所」,也就是說:聲從何來,已經與我不相干;聲是聲,我是我,安住於自心內境,這時便已經由耳根回歸意根了。聽聞聲音之目的,只是用它做為排除散亂的方法罷了。換言之,一切修行的方法(指佛法內明及修定之學)皆需歸結到意根入手。

耳根法門適合以前農業社會的人們修持。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居住在擁擠吵雜的環境中,潺潺水聲、和風天籟,難可得聞。星期假日才有空閒,興沖沖地來到水邊林下,不料到處是人。大人呼喚、小孩叫鬧,無一處可以安心打坐。一路堵車、烏煙瘴氣,好不容易回到家裡,又常是電鈴聲、電話聲、鄰居狗叫聲、小販擴音器販賣聲、汽車喇叭聲、機車呼嘯而過、以及消防車、救護車撕裂人心之聲、警笛尖銳之聲……。

今天張三來訪,明日回訪李四。才剛坐上蒲團,電話鈴聲又響。人們普遍生活在緊張繁忙的狀態下,每日能有一小時的時間打坐,就算很好了,那能奢求四、五個小時,乃至八、九個小時呢?若無連續的長時間和安靜的環境,如何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呢?所以如果有一個法門能讓我們不論是在活動中或在靜坐中都能修持的話,那就正是現代修定學禪和修淨土的人所夢寐以求的法門了。

而無相念佛正是這樣的一個法門。而且它是直接從意根入手,一旦成功,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皆能憶佛念佛。儘管是不停地在一切聲音和形色之中活動,這憶佛之淨念相繼不斷,不受妨礙。這便是禪師們所說的「騎聲蓋色」。到這地步,要繼續修楞嚴大定也可以,發願求生諸佛淨土也可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參禪也可以,因為已經具備了動中工夫的緣故。

此念佛圓通章的經文裡面說以心憶佛念佛,最後則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可見不是「持名念佛」:如「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又如「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是直接以心念起修。第一段是以憶佛念佛,不由稱名。第二段則是大勢至菩薩說自已是以念佛之心而證入無生法忍。

若人心中佛號不斷,欲入三摩地,相當困難;因為每一句佛號是由很多妄念或聲音組成的。心中記掛著佛號不斷,便不能入定。若此人煩惱極少,而有正確知見,懂得在最後妄想不起時,也讓佛號不在心中出現,維持或安住在憶佛之一念中,心不執著於佛,漸漸便能入定。但終究是比較間接,何如直接以心念憶佛呢。

又如有人坐中出聲專心唸佛號,更難以入定。若此人煩惱甚少,在唱唸佛號到妄想不起時,使心不執著佛號;任由口中不急不徐地繼續唱唸佛號,心不掛念佛號,一心憶佛而不執著於佛,亦能在口中不斷佛號之狀態下入定。但是這種情況必須有更強的工夫,欲想到此境界更為困難;反不如直接以心念憶佛念佛,更易入定而又輕安,且不傷氣,成就更快。

因為此法是直接由意根>>心念入手,非由舌根耳根轉入意根,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可知此一念佛法門是無相的、是修定而入的淨土法門。也就是去除形像、語言、文字、名號,而直接以憶佛之心來念佛。必須是以此憶佛之淨念相繼不斷,才能稱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若有其他任何念頭乃至佛號出現,都不能算是淨念相繼。

以此憶佛之淨念相繼不斷故,最後能「入三摩地」,若上上根人,乃至證得五蘊空的究竟解脫境地,這是唯心的淨土,究竟的淨土;此即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念佛圓通法門。

以上內容轉自:http://www.amitofo3.net/books/b081.html

其實末學也是在一個機緣之下,接獲網友分享的這本電子書,然後就依照書中的所述去修學而已;今日也依著剛好是觀世音菩薩誕辰與古佛其大慈大悲之願力,普願以上內容對有心修學之佛子皆能有所助益、早成佛道,阿彌陀佛。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定慧等持、行善布施、災劫消弭、逢凶化吉,阿彌陀佛!

iamyy2000 wrote:
耳根法門適合以前農業社會的人們修持。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居住在擁擠吵雜的環境中,潺潺水聲、和風天籟,難可得聞。星期假日才有空閒,興沖沖地來到水邊林下,不料到處是人。大人呼喚、小孩叫鬧,無一處可以安心打坐。一路堵車、烏煙瘴氣,好不容易回到家裡,又常是電鈴聲、電話聲、鄰居狗叫聲、小販擴音器販賣聲、汽車喇叭聲、機車呼嘯而過、以及消防車、救護車撕裂人心之聲、警笛尖銳之聲……。
iamyy2000 wrote:
若無連續的長時間和安靜的環境,如何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呢?
iamyy2000 wrote:聲是聲,我是我,安住於自心內境,這時便已經由耳根回歸意根了。聽聞聲音之目的,只是用它做為排除散亂的方法罷了。
怪怪的,既要修耳根,又怕吵?

應該要有各種聲入耳,才方便修耳根吧?

而且聲是聲,我是我,怎還怕吵雜?



況且這篇文章是說

耳根法門不適合現在

該作者要推的是無相念佛

無相念佛?

有機會再說好了
kegabu wrote:

iamyy2000...(恕刪)

末法時代 就會是這樣....

密宗說 要唸1-7日 又要一心不亂... 那有可能
念佛 沒有 口,是意念,所以密宗用觀的又快 又穩

無相念佛
嘴不動 耳不聽 心不會漂 才怪
三摩地 那麼簡單就能達到?
這20年 應該出很多菩薩 ,還去了淨土聽經數百遍了
.......自己的教最殊勝

一心不亂 是上上品了!
kegabu wrote:
怪怪的,既要修耳根,又怕吵?

應該要有各種聲入耳,才方便修耳根吧?

而且聲是聲,我是我,怎還怕吵雜?


小笨賢 wrote:
無相念佛
嘴不動 耳不聽 心不會漂 才怪
三摩地 那麼簡單就能達到?


善哉!善哉!因為一般眾生對於五塵境的攀緣極重,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有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是很需要的。

等到行者的定力有到達一定的程度之後,的確就會如您所說的「聲是聲,我是我」,屆時就不怕吵雜了,而且會有「萬般花叢過、片葉不沾身」的覺受現前。

以我自己本身的經驗來說,的確也是先以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為主,然後再加修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如果諸位大德有興趣的話,不妨可以依著此二大菩薩的所言修學看看,日久定有功德受用出現。

此外,諸有情累劫以來修學佛法的過程與時程皆不相同,有的人往世已經薰息已久為久學菩薩、有的人此世才開始學佛薰習佛法知見為新學菩薩,所以成果是一定會有不同的,共勉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定慧等持、行善布施、災劫消弭、逢凶化吉,阿彌陀佛!
小笨賢 wrote:
無相念佛
嘴不動 耳不聽 心不會漂 才怪
淨土念佛法門說,念佛有四種

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

就是沒有所謂無相念佛

雖然實相無相,但沒人說無相念佛,何必硬要自創一個?


iamyy2000 wrote:
也就是去除形像、語言、文字、名號,而直接以憶佛之心來念佛。
再說那位居士說的...

用意根念佛就是無相念佛?

去除形像、語言、文字、名號,而直接以憶佛之心來念佛?

那心要憶什麼佛?

不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也不是阿彌陀佛的像,那要憶什麼佛?如何憶?





要知道,念佛本來就是心念,不是口念

持名念佛也是心念

金剛持,口有動,口沒有聲音,口時時在念,但是不出聲音,叫金剛持。

默念,口看不出來,心裡頭在念。

所以持名最方便。

持名,念到念而無念,那就是實相念,所以持名通實相,暗合道妙。






其實提出這個也是這樣 ...

心中的 悉達多 ... 到底「長怎樣」

當然是 ... 印度人樣子、尼泊爾人樣子



大概是我問錯問題,導致答錯答案

心中的 悉達多 ... 到底 ...

是怎樣的一個人

舉例,是慈悲善士,那,就學慈悲善士
舉例,是循循善誘,那,就學循循善誘
舉例,是諄諄教誨,那,就學諄諄教誨
舉例,是一切平等,那,就學一切平等
舉例,是自在無礙,那,就學自在無礙
舉例,是清淨鏡境,那,就學清淨鏡境

當然 念的不是 那個 印度人樣子、尼泊爾人樣子 的他
當然 念的不是 那個 好像是未成的名子叫悉達多 的他

本樓最後的這一句其實有點難

念的不是 那個 確實是已成的名子叫 釋迦牟尼 的他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