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理論不放,是永遠不會錯的,世界和平、社會的公平正義…這些都沒錯。
問題是怎麼做?
有人看到不利的那面,有人看到機會的那面。
有人看到流離失所的小孩,有人看到軍火買賣的市場。
有人看到社會階級的產生,有人看到產生便宜勞工的機會。
有人選擇前者、有人選擇後者,這是個人的意願,誰也怨不得誰。
通常前者是消極的,物以類聚之下,沒錢沒人,多半只剩嘴泡可打。
後者通常是積極的,這通常代表會去尋找更多可運作的資源,足以支應可供運作的人才、必要的宣傳、化裝師、更有效的資源運用、影響更多人的想法…等,從來帶來更多的可運作資源。
要靠嘴炮擋住商業社會的運作機制,嗯…
給你們鼓鼓掌。
從頭到尾沒想和你們討論「美麗新世界」,因為這沒意義。該要討論的會是「現實世界裏的可運作空間」。
在此可以看到實業界和學界的鴻溝是如此巨大。
到底誰可以握有資源站到最後的,自己去想想吧。
chris5718 wrote:
呵呵呵,終於承認我們是對的了
這又不是微積分,你們的觀點從來不會是錯的。那就是一種市場需求而已。
除了你的市場需求,還有其他客戶的需求,你們注意到了嗎?
我一直都主張教育產業要針對不同客戶提供不同產品,目前市場最大的就是產業客戶、社會對教育要求的呼聲最大的也是這一塊、國家努力在滿足的也是這一塊,這就是市場經濟,請放下你的成見,用平常心來看待。一個國家是靠企業撐起來的,這已經是現今不可否認的事實(理論不是如此,理論上國家是由人民組成,但事實上的運作已非如此)
我並沒有反對有學校提供其他無產值教育,反倒你們這些滿嘴高調的人士,怎麼反而法西斯的限制國家只能提供單一教育產品?
就投資的角度來看,國家資源應該放在產值最大的那一塊,這不只是我的看法,也是多數企業和客戶的看法。
至於私人教育要怎麼提供,那是私人教育的事。但是很神奇的,現今反而是私人補習班在提供產業教育,拿國家資源的學校(不管公私立)都還要一條腿綁在低產值或無產值的教學和研究上。
民主國家卻不照著國民最大的訴求來執行,這是實在是很奇怪的事。
erc wrote:
有人看到不利的那面,有人看到機會的那面。
看到不利的那面就表示我們可以想辦法對付不利,人不能只看到利益,也要看到,應付不利的那一面
erc wrote:
有人看到流離失所的小孩,有人看到軍火買賣的市場。
流離失所的小孩跟軍火買賣的市場有何關係?
人不能只看到利益,也要關懷,幫助流離失所的小孩
erc wrote:
有人看到社會階級的產生,有人看到產生便宜勞工的機會。
你希望你變成便宜勞工嗎?
我們要想如何減少便宜勞工,增加薪水,競爭力
erc wrote:
通常前者是消極的
這個社會並不是只有利益
這個社會還有愛心跟關懷
人不能只看到利益,也要懂得付出及關懷,這樣你才不是冷血動物
erc wrote:
沒錢沒人,多半只剩嘴泡可打。
你整篇都在講 教育是為了幫工廠培育員工而設的
而我講 為什麼我的稅金要用來幫工廠培育員工
chris5718 wrote:
話說如果國家辦教育是為了幫工廠培養員工
那這樣不就是官商勾結嗎?
而且為什麼要用我的稅金去幫工廠培養員工?
而我還講說要工作並不是只有去工廠上班這種途徑,世界上還有很多種工作
chris5718 wrote:
你沒聽過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 這句話嗎?
工作並不是只有產業,工廠
如果只學產業的話
那如果有人以後想當老師的話,不就還要讀N年,才能夠把最基礎的非產業相關知識學起來
如果有人想去中研院上班的話,不就還要讀N年,才能夠把最基礎的學術相關知識學起來
如果有人想去○○○(非產業)上班的話,不就還要讀N年,才能夠把最基礎的×××相關知識學起來
要工作並不是只有去工廠上班這種途徑,世界上還有很多種工作
而且我還有反問,反駁你的說法
建議你再把我說過的話再讀一遍我說過的話
如果你沒有辦法反駁我的說法,那你也是嘴砲
erc wrote:
該要討論的會是「現實世界裏的可運作空間」。
erc wrote:
到底誰的決策方式是可以站到最後的,自己去想想吧。
你認為你的做法就是「現實世界裡的可運作空間」嗎?
再想一想大家有同意嗎?
馬克蘇 wrote:
教育如果是為了你說的利益,為了你說的產業利益而設,那直接成立補習班,大家都去補習班就可以了
不需要花大家的納稅錢去辦教育,而是企業要自己辦學店
再強調一次,教育應該是花錢的事業,為什麼花錢?因為很多知識、創意、成就,是很難估算實際價值,甚至短期內無任何價值,註定教育投資的回報是很難回收的
如果你的說法為真,那真的要問一下,學校經營的KPI是怎麼算出來的?這在現今學校的經營裏是顯學耶,教育部的獎補助款也要參照這個來給的耶~
這不止是每年結算,甚至是每門課(即一學期)、或是每個專案(短則三天、二週)就必需要提出結算的耶。
老師開設一門課,必需要提出預期達成的對應KPI,比如可帶這群學生得幾張証照、幾張獎狀、幾個專利、合作幾個產學案、發出幾份新聞稿、學校回收多少產學服務費、簽約金…等。別告訴我,你們公司沒有這樣的機制,那這家公司就太好笑了。
對學校的經營來講,每開設一門課,就是一筆投資,專案經理就必需要提出對應的預期成果。提不出來或達不到的,你們公司會留人嗎?很難吧!就我所知道的,有些學校要求老師每年要產生50萬的營業額,無法達成就沒有年終,或者降等甚至檢討聘書。
誰說教育產值是沒辨法量化的?逼下去就有。之前待過的每一間公司,工程師還不是哇哇叫,但產值就是這樣逼出來的。
你自己也提到「補習班」,其實補習班的效能很高,在學校三年、四年的訓練,在補習班或職訓局,短則三週、長則八個月,就可以輔導就業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同樣面對生源減少的情況下,補習業卻逆勢上衝,而學校卻面臨招生困難的主因。
人家補習班在做的,就是「滿足客戶需求」(效能高,而且不會被老師打),反而那些「虛無主義者」卻不知道該端出什麼商品來賣人。
教育就是教育,它不過就是個很單純的商業對價關係,保守派不應該再把它綁上其他無謂的咖鎖,這只是扼殺了這個產業的發展。
當全台灣只剩下補習班,這樣會比較好嗎?我們的中高等教育(國、高中、大學)系統已經很完整,只要轉型就行,何必再弄個補習系統出來,到時正規系統無法招收到足夠人數,這些老師的失業不也是個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