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pheus1979 wrote:坦白說:不想。類似的...(恕刪)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如果沒有父母,『自己』這個身軀從何而來,還未得知。如果沒有父母,讓你受教育,恐怕你還寫不出、看的懂,以上的這些話。如果沒有父母,教導你生活上的技能,你還不知道能不能,賺錢養活自己。以上是相當理性客觀的說法。父母的性格,習慣,跟價值觀,未必能如自己的願,甚至會感到厭惡。要拿來跟朋友類比,這樣的比喻個人認為不太適當。就如同拿剛認識的溫柔美麗OL,來比家中糟糠妻一般。有些關係,因為總在『共享樂』,所以用想像的都覺得很好。但是真正跟你度過,人生重大關卡的時候,往往都不是那些,讓你相處愉快的人....父母跟小孩之間,最深沈的羈絆,那個不是朋友能夠替代的。有朝一日,等到父母走後,這樣的感觸,會很深...很深......
Morpheus1979 wrote:坦白說:不想。類似的...(恕刪) 我常跟我爸說:他的白爛事情,如果換作是我朋友,我早就開扁了我常想我爸怎麼沒有辦法像,跟他朋友相處一樣正常的態度跟我相處但是他就是因為他比朋友更關心你,所以他更雞婆,他覺得你是他兒子,應該更能了解他所以才會有比朋友更多的摩擦我活到35歲才明白這道理,所以摩擦後我盡可能先去跟他道歉,我爹從未曾記仇,這才是父子吧人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不是說父母不會犯錯,父母也是人,也會犯錯,只是父母為了子女好的出發點不會錯很多事情老一輩的不擅長表達,我們作晚輩的只能多去想想,多多忍讓
我要變成巴菲特 wrote:最近發生了一些事,讓...(恕刪) 不想這輩子都不太願意了更何況下輩子如果有人要說什麼大道理的,我只能說你們的家庭都太幸福了我連我爸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其他的我也不想去回憶了直到遇到了我老婆以及岳父母,才發現原來這才是一個家
有的人和父母相處良好、有的人從小失去父母、有的人和父母疏遠又重新親近、有的人失去父母又重新獲得、有的人被父母販賣、有的人被父母強姦傷害…我想提醒的是,太過一廂情願以自己的觀點來看待這個世界,往往會有很大的錯誤。如果要把「父母」的這個「身分」、「名頭」,放到這麼絕對的高度。那很多事都不用談了。後漢書載,孔融曾言:「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孝順的孔融怎麼會說這種話呢?那是因為孔融知道「身分」和「感情」是兩回事,提醒人們不要執著於身分,而應去認真在感情的經營。公孫丑問孟子,為什麼君子不親自教導自己的子女。孟子說那是因為情勢上有困難。因為父子之間如果互相規過勸善(以善相責),感情就容易會有疏離。所以當齊人「匡章」被其父所逐出家門,使得全國都認為他是個不孝之人時,孟子卻仍然和匡章往來,並且敬重匡章的為人。因為匡章之所以被父親逐出家門,是因為匡章對他的父親規過勸善、惹得他的父親生氣的關係。這種事情,孟子沒有給明確的是非定義。只是提醒,家人之間若互相責善,恐會造成關係的疏離。但對於堅持在家人間仍要彼此規過勸善的人,孟子也還是對這樣的人感到敬重。若是我們眼裡永遠看不見任何客觀的事實,只知盲目而沒有原則的一昧敬愛父母,我想,這並不是走到哪、面對任何人,都能理直氣壯的事情。曾經和父母疏遠卻又重新親近的人,自然會有大徹大悟之感。但即使如此,我們難道就可以對那些被父母強姦的人,說一句「父母強姦你其實是為了你好唷」這種話嗎?曾有販嬰集團被抓了以後,才揭露了原來有些父母連續生了幾個小孩,只是為了可以高價賣出的。對於這樣的小孩,我們也能對他們說一句「即使一開始就為了把你賣掉,但你還是應該要感謝父母把你生到這世上來唷」這樣的話嗎?所謂走到哪都行得通的真理,究竟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