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son19841026 wrote:這故事拍起來 肯定會...(恕刪) 讓誰拍?朱延平嗎?台灣拍得出像樣的歷史劇嗎?還是海角七號、艋舺看看既可,無聊之餘還可以看看「天下父母心」這種「感人肺腑」的大片!進廣告......
sean640331 wrote:樓主說的對應該拍成奇...有興趣者一定要看"明朝那些事"這套書(恕刪) 我有買一套,不錯看~我有寫成讀書報告:明朝的特種部隊: 關寧鐵騎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1725139
大陸要拍:哪去找來那麼多日本、南韓人???日本要拍:哪去找來那麼多中國、南韓人???南韓要拍:以上不用擔心,是我打贏日本,驅退中國,這場仗真正的贏家是我!至於演員不用擔心,全都用南韓人就好..........
找人還不簡單?中國東北一堆朝鮮族了而東北其實也有許多日本裔的後代(忘了滿州國時代百萬日本人在滿州嗎?)此外中國東北的人和韓國日本人的長相本來就差不多裝一下也可以 呵呵不要找南方人演北方人就好了像是楊紫瓊之前演日本人就怪怪的因為他根本是南方人的長相
相逢一笑泯恩仇, 朝鮮之役400年後中韓日後裔的和解2007年5月12日, 南韓政府在安東市舉辦了柳成龍逝世400周年祭奠。爲了紀念400年前那場令人傷痛的戰爭([中]萬曆朝鮮之役,[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日]文祿·慶長之役),南韓政府請到了當年參與這場戰爭的三方重要官員的後人, 共聚一堂。其中就有[中]李如松 的第13代孫 李澤錦(46歲)和 李士革(41歲),[韓]李舜臣 的第13代孫 李種南(71歲, 曾任南韓監察院長),[韓]柳成龍 的第14代孫 柳寧夏(81歲),[韓]李栗谷(李珥) 的第15代孫 李天墉(65歲),[日]小西行長 的第17代孫 小西尊德(73歲),[日]宇喜多秀家 的第15代孫 淺沼漱豐(53歲)。大家在酒酣耳熱之餘談論往事, 以及交換了對共同關心的問題的看法, 皆不甚唏噓。 良久, 賓主盡歡而散。但願中日韓三國能牢記柳成龍先生‘懲前而毖後’的警語,牢記血的教訓,大家化干戈爲玉帛,和平相處,共同繁榮。 願世界不再有戰爭!PS:1.文祿·慶長之役 結束之時, 原官至領議政的《柳成龍》已被排擠出朝鮮朝廷, 退休回家。 爲了紀念他經歷的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 柳成龍花盡心血, 以第一當事人的身份, 著成《懲毖錄》一書, 書名取自《詩經·小毖》中的一句‘予其懲而毖後患’, 大概是希望朝鮮能汲取教訓, 不再重蹈20日亡國的命運吧。 《懲毖錄》詳細記載了朝鮮政府高層對戰局進程的反應及各時期的決策,成爲研究 文祿·慶長之役最權威的文獻之一。成書後不久,柳成龍便病死於1607年5月13日, 年65歲。諡號文忠。2.柳成龍《懲毖錄》原稿成爲韓國國寶第132號。3.駐中國大使柳佑益是柳成龍後孫。柳佑益贈送柳成龍著作的《懲毖錄》給了習近平,感謝他對先祖柳成龍事跡的關注。據了解,柳佑益贈送《懲毖錄》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柳成龍是朝鮮宣祖時期的領議政,負責與中國明朝進行交涉。柳佑益是柳成龍的第12世孫,繼其先祖,再與中國進行外交交涉,很偶然,也很巧合。
Petruchio wrote:對日本 和中國 都不是很光采的事 對日本和韓國,才是不光采好杯~對中國,我不清礎。畢竟「明朝那些事」有可能會美化明朝~不過講真的,明朝那時義氣支援韓國,間接造成明朝敗亡遠因。韓國現在非但不感謝,反而拼命醜化明朝,來美化當時朝鮮的「醜態」…
honwen2157 wrote:韓國人會抗議啦中國跟...(恕刪) 上世纪的朝鲜战争,中国和美国也是朝鲜的土地上打------最近南韩拍了个电影《鸣梁》, 说的就是抗倭三大征里面的一个海战故事这个海战既不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也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韩国人为什么要拍它是因为只有这场战斗,是韩国人自己打的作为千年属国的朝鲜,一朝得意,恨不得把过去那些事情都忘了不幸的事,韩国过去的事情,都离不开中国啊甚至不学中文,韩国人就看不懂自己的历史,因为那些历史全是用中文写的最头痛的是,韩国人要拍古装片,那里面的招牌、牌楼、字画、书信、圣旨、军令、旗帜。。。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文字全都得是中文字。忠于历史的人拍出来了,普通的韩国人看不懂那都是些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替换成彦文,那整个戏就变成了低档的无厘头搞笑片韩国人头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