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1175778 wrote:我是看到只要颱風過幾個月後蔬菜就會過剩肉類則會小漲 颱風過後幾個月?是幾個月?通常都快接近農曆新年傳統消費旺季,理論上肉品開始慢慢漲至於蔬菜,那要有中南部颱風,把大家的蔬菜掃過一遍後,大家開始復耕...所以只好過剩..養殖漁業類.. 一直的石斑、去年到現在的鰻魚,如果有養起來的蝦子(通常是養不起來死光了)、蛤蠣啥的、甚至沒冷死的虱目魚等等,都會賺啊石斑看來很好賺,每單隻是很好賺,但是循環水養殖池造價貴、飼料貴、飼養時間長/相對風險高等等一堆因素,其實也沒那樣好賺,養石斑賺的一大部分是風險財而一些比較快速、飼料轉換率高,可以大面積、大池飼養量產,價格又穩定的魚種,反而最終利潤較高...
有時候不是想換種什麼就換種什麼記得柳丁不是常常生產過剩嗎?為什麼?農村的人口都外移了老農夫沒人幫他忙以前種的柳丁只好繼續種也不太需要怎麼顧柳丁不像蓮霧,蘋果,梨一類的水果非套袋不可(連拔辣這種一斤常常才十幾塊的也是要套)你要他整個砍掉改種高經濟作物是要人命(你要去幫忙作田嗎?)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
WEISS571 wrote:農村的人口都外移了老農夫沒人幫他忙以前種的柳丁只好繼續種 所以有一個政策就很重要啦:小地主,大佃農!讓有能力的人去種、去好好利用那塊土地,該享清福的,就好好拿那些租金跟農民保險快樂過生活每年租的錢,搞不好比那些辛苦摘下來的柳丁還賺更多錢哩....
waynex5 wrote:還有出口後卻拿去扔掉...(恕刪) 有時真搞不懂,為啥任何事情都是要政府補助 ?????????農民在整個供銷的市場哩,是最低層的中間需要透過盤商(大盤、中盤、小盤....)當作銷售管道而被剝削最多的,就是盤商舉個例子我家之前種絲瓜,市場上若一斤20元,我們實際拿到只有10元這 10元還是品質較好的,較差的價格更低那你想看看,一斤20元的蔬菜,農民跟盤商個對半(品質好的)盤商只有銷售管道,但農民呢?要整地、要種植、要澆水、要除草、要施肥、要採收 .......然後一斤只賺區區的10元 !!!!!回應最前面所言,農民要的是銷售管道,而不是補助。
最近幾年柳丁過剩太多,電視上常常會講柳丁1顆1元,但是實際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在市場上買到1顆1元的柳丁?同樣是農作物,蔬菜跟水果的狀況不太一樣,有些蔬菜生長期比較短的,幾個星期到幾個月就能收成,市場需求及產量還比較容易預料。果樹一堆一年只採收1-2次的,遇到那種看到價格好就搶種的情況,產季一採收市場就爆量,價格就很慘。現在最怪的狀況是,台灣的香蕉明明產量不少,以前市場上一斤十幾元就可以買到,現在就算是產季卻要賣到1斤30-40元,要買到1斤20元以下的香蕉還得靠日本人把外銷的香蕉整船退回才有機會。外銷價格好的本土水果,台灣人得花更多錢才能吃到,但是蕉農的經濟狀況卻沒有那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