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NEY卡五月之後很難A-MONEY了

我一個月刷5-10萬...
以前都用中國信託...有次晚了2天...就多了近1000塊
沒多久我的紅利機點(幾萬點)又被沒收了
.....極度不爽中.....後來幾乎不刷了


馬上把花旗的普卡升到白金...
然後每個月都有500-1000的現金紅利....現金比較實用
我又每年出國一次....機場接送很實用.....每年都會用
消費者期待銀行提供回饋是正常的,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所謂的回饋是從哪裡來?

使用信用卡對消費者最基本的好處是可以延遲付款,但銀行就必須代墊款項以支付商店,最短的期限約7天,最長則將近1.5個月,這中間的利息則是銀行必須去吸收的。當然銀行有收取手續費(發卡/收單),以及利息(延遲息/滯納金),但如果持卡人都是每期全額繳清,銀行的收入絕對不夠支付所謂的回饋/權益/紅利.....

舉例如下:
甲君於鬼屋3C消費100,000,以A銀行信用卡支付,店員使用B銀行裝設之刷卡機

銀行收入為(商店支付)
100,000 x 1.75% (1.55給發卡-A行、0.05聯信處理費、0.15給收單-B行) = 1,750

發卡行收入為 100,000 x 1.55% = 1,550
發卡行成本為
1. 利息成本:100,000 x 1.6%(聯行息)*45(代墊天數)/365 = 197
2. 紅利點數:若20元可換1點,100,000/20 = 5,000點,若每1,000點可折抵消費60元,60 x 5 = 300
3. 現金回饋:若發卡行回饋持卡人1%現金,100,000 x 1% = 1,000

以上可以簡單計算出的成本即高達1,497

1,550 - 1,497 = 53

這剩下的53元必須去支付市區停車、旅遊保險、航空哩程、出國接送、出國免費停車、道路救援、特定消費回饋(保費)、消費折扣(百貨)、不定期行銷活動等各種所謂的權益,而人事成本、系統建置、水電雜支等都還沒列入計算,銀行真的賺的到錢嗎?

所以必須從高利率的循環息/滯納金等去補貼,但是那些能確實收到嗎?滾入呆帳的比較多吧!各位不見各大發卡行自雙卡風暴以來,呆帳率居高不下,造成虧損連連,也會有人說銀行為富不仁,為了衝刺業績,浮濫發卡,現在是自作自受而已,但是若嚴格控管,只發給有能力全額繳清的持卡人,銀行收入一樣虧損。

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不然去做慈善事業就好。反面來說,當消費者/持卡人在享受銀行提供的各項權益與福利時,是不是也讓銀行得到應得的利潤,畢竟,服務是有價的!
阿奇 wrote:
一直到後來銀行來了簡訊才想起…但是,來不及了…遲了三天…...(恕刪)


遲繳兩、三天應該還不會被扣錢......<<----個人的經驗
尤其如果應繳日是星期五,
我下一個星期一繳都完全沒事......
但是星期二繳我就不確定了......

但是,重點、重點來了......
每年有機會賴皮一次......

打電話去跟客服說,
哎呀!我真的太忙了,忘了繳,能不能通融一下......
他就會跟我說,那下一次真的要記得......

但是我不知道通融的條件在哪裡,
我是每期都繳清......
中信跟HSBC都有讓我拜託過......
***** 人生就是不停地消費......
A MONEY 卡變成看的到吃不到了
有名無實 現在銀行好像都只管伊開始有沒有抓到客戶
反正剪卡的也許不多阿
這樣策略就成功囉
昨天也收到權益變更書了!
剛辦不到一年,就是看上她的現金回饋,十萬以上5%,一萬的現金回饋額度也用完了。
看來現在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過年後,"減"無赦!
謝謝22樓arthur大大的分析,確實有服務是有價,

不過信用卡公司在設計一種新卡前相信都做過很嚴謹的精算,

所以給予客戶的優惠措施應該早在評估當中,也因為這樣才會吸引大家去辦卡,

如今這些使用這張卡的誘因都不見了客戶停用或剪卡是很正常的,

A-MOMEY從發行開始每年都在修正優惠措施,第一年就把保險費用的回饋金改成2%,

再過一年又修改5%的回饋條件,如果不是銀行精算有問題就是早就計劃好先以優惠的條件吸引大家辦卡,

然後每年再減少優惠條件,若是後者的話,這種行銷方式個人不是很認同,

所以銀行應該量力而為設計信用卡的條件,免得像去年一樣發愈多卡的銀行賠愈多(雖然呆帳主要多來自現金卡)。
反正他通知書上有寫"如你對本次卡片權益變更有異議,應於96年5月1日前通知本行終止契約"
覺得被騙的人,就打電話去終止好了
nicemusic wrote:
謝謝22樓arthur大大的分析,確實有服務是有價,
不過信用卡公司在設計一種新卡前相信都做過很嚴謹的精算

其實,發卡行並不一定真的都做過"很嚴謹的精算",有時候是策略性的考量,有時候可能是誤判形勢。

像台北富邦當初推出A-mile及A-money的時候,消費者普遍鼓掌叫好,但我個人就認為"其中必然有詐":不是PM算錯損益,就是行銷單位主管故意忽略部分成本,或者低估了消費者的撿便宜心態。因為以他們所設計的回饋比率去對應所必須付出的成本,保證絕對入不敷出,遑論為銀行帶來實質收入,就這幾個月的觀察,事實也是如此,除了表面上發卡數量與消費金額的增加,銀行應該是沒有效益的,只好不斷縮減權益來減低虧損,但這樣又會給消費者/持卡人帶來負面印象,所以這兩張卡片,對該銀行真的有正面幫助嗎?

台灣的消費型態與市場特性,造就了表面蓬勃實則苦撐的信用卡經營模式。目前卻正被大量複製在對岸的市場上,大陸的信用卡市場如果沒有被官方約束管制的話,曾在台灣發生的卡債風暴,一定會在大陸重演!(因為對岸現有的信用卡人才幾乎都是台灣過去的一方之霸)
小米米 wrote:
我想會換刷花旗卡吧
而且出國還可接送一次
而且還開賓士車來接我們呢


這麼好~用賓士
我上次出國也是用花旗卡的免費接駁
只是外面租車公司的廂型車而已
差這麼多...
我也收到通知書啦,這各月把回櫃金全部都刷完就打算停用嚕!!!
起碼有賺到一次不無小補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