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o仙人 wrote:
分了12組,每組分別...(恕刪)
記得以前讀書也是類似這樣,一週三節,每週2組報告,
前面2~3週老師講課,也讓學生有時間找資料做報告,
2~3週後就換學生講課,每組上台30~50分鐘,範圍就是一章,
學生講完換台下提問,老師也會提問報告中比較不清楚的地方,
之後老師再上台做補充,包括學生報告中比較容易忽略的,以及提供新知,
若內容沒做好導致報告不完全或是沒有回答的問題則會在下週上課開始時回答、更正及補充。
其實每週下來時間根本不夠,尤其是比較有趣或是資訊太多甚至爭議太多的章節,
幾乎每週都看得到台上台下在討論報告中比較有爭議或不解的地方,
甚至拖到下課鈴響還在討論,讓老師說出暫停討論先下課,下週再繼續這種話,
老實說這種上課方式有趣多了,每分每秒都有很有趣,比較能吸引注意力也比較學得到東西。
學習這種東西是老師與學生都要有心參與的,
這種方法看起來好像學生在講課,老師好像沒事做,
其實老師要備課的範圍更大更廣且要更熟悉課程,
要是老師補充的部分學生也知道或吸引不了學生,那不是很掉漆?
就算老師比較有經驗好了,一組也是5~6個人在找資料跟討論,
論資料蒐集與彙整,一個組的能力不會比一個老師差,
學生要是不認真參與、不認真準備報告或是不能理解課程的話,
那上台露餡的結果就是被台下噹到死,
而且下週還要再上台說一次,能一次做好何必再花一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