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一個常用不好聽的字"破麻"
常解為"水性楊花", "人盡可夫", "淫蕩不羈"

但在日常會出現這個詞, 不是那個意思.....
通常被不顧家庭, 長輩, 一天到晚碎碎念, 東家長西家短, 亂花錢, 被搞到快抓狂就會聽到這個詞.

台語有很多詞以中文表達不夠傳神, "得了便宜又賣乖", 沒有"有倘呷擱咬咧嗨"傳神.

要學看電視劇都已 轉換中文字幕, 那學不到原意思.
台語有民間自攥字典 家裡有一本

我祖父的工作是專作台語掛 告別式的司儀 國語也有 但比較少

當初他要我接手傳承下去 有事沒事就叫我翻那本字典幫他查字 其實他早就知道 只是要我去碰

還有練習寫毛筆 暈暈

那時候書早就沒念了 也是個小屁孩根本不會想 只想去網咖玩天堂= =

如果有認真學 現在日子也輕鬆多了 不過阿公已經歸天囉

阿公那時一場價碼最少2千5起跳 那只是現金部分 大家都知道我阿公愛抽菸 基本附菸一兩條帶回

一條就是我的了= = 回歸主題.....

一場儀式大約 2個小時 加上車程跟準備工作約莫4小時

不過他的悼文都是親自用毛筆寫是依家屬提供關於死者一大堆有的沒得下去寫 不是千篇一律

這提前準備的悼文也大概要花個1~2小時!!

大家都因為他的準備功夫 跟念悼文時 該強則強 該弱則弱 該悲就背 人看起來瘦歸瘦念起來鏗鏘有力

人人都稱他為教授 一年365天 最少工作300天!!旺季還要趕場

50歲退休後 我可能也會去做這途

台語要學的透 我想比國語更難 英文我放棄了 所以無法比較
蓄膿............."補囊""補囊""補囊""補囊"



腦殘代表 wrote:
子宮蓄膿整句該怎樣講...(恕刪)



子宮補郎的補,若依字意翻,等於子宮浮膿的浮,

因為器官已出現病徵,形成膿在表面,有病況浮現之意。








都市夜更深,不為不幸人停留,只為資本服務;看不清,又何必眷戀。
nobitaku wrote:
呵呵這在別的地方有很...(恕刪)


您也該放棄開頭的那句"俗稱的台語本是有音無字",
如他所說的,都有字,只是被故意忽視,
知道顏智是誰嗎?
在北京話來之前,論語的教授就是以台語進行.

我認識的90歲福州老人,戰後即隨家庭來到台灣進行接收工作,
他的私塾論語是以福州話學的,進入小學開始學普通話,也就是來台後才聽到稱為國語,他們當時已稱普通話,去官廳都要說普通話,因為官廳的公務員大多是外地派來的.











台語.閩南語及(何謂河洛話、福洛話及河佬話)都是類似的語言..都是祖先流傳有悠久的文化遺產..有美麗的讀音及字義形容..大都以羅馬拼音為之...

你[lii] 這 [tse ] 個 [the] 人[lâng]真 [jin] 虛[hi] 榮 [hua]耶[ya]



另外以[香]為例 就有1字有4種意思的4種讀音..

1.花 香 [pani] 2.香[heion] 港 3.阿 香[hean] 4.進 香[hiunn]

餿水[poni]桶.

大[tāi]使[讀.賽sain]

蘭[Lân]嶼[讀.士[台音][sui]

林[lîm ]小姐 林[nâ]內 樹林[nâ]

人名.地名.讀.田[tiân ]小姐 田[tiân ]中 動詞 讀 犁[lê]田[tshân]


俗稱的台語本是有音無字...(恕刪)


相類似的話題已經在01出現好多次了。
請查一下各朝的官話。

各朝代的官話,大都以首都所在地的方言為官話,
所以中國大部份是以「長安、洛陽」一帶的官話為主,
元、明、清,則是以北京方言為主。

唐末動亂,中原的貴族往南逃,與南方的方言融合,
(如台語與日語融合,日語與英文融合一樣),
夾帶外來語,再加上科舉制度,
所以福建、廣東、廣西的方言,帶有古音
(就像台語帶有日語一樣,日語帶有英語,
新加坡語混英語、馬來語)
但不代表閩南語等於中原關中一帶的方言。

從宋代開始,南部各省遠比北方、內陸有錢,
讀書風氣興盛,中進士的人數遠比其他各省多,
多到政府還分配名額給其他省份,
所以福建、廣東的文化水準的確是比北方來的強。
~
民國時期,有定國音,以北京方言當底,融合各省方言特色,
稱為「老國音」。只是,老國音太困難,
全中國只有一位精通100多種方言的語言專家才會唸。
我記得叫什麼衛斯理的。

後來以北京方言為底,刪除困難的發音,成為「國語」與「普通話」。
史稱「新國音」
~
到了白話文運動、五四運動,受到日本維新運動影響,
中國學者紛紛向日本學習,從日本帶回來西方翻譯的書籍,
出現新的字辭(和制漢字),官話迅速的吸收且轉化成用語,
其他方言就慢了一步。如普拿疼,這是音譯成官話。

唯一的例外是香港話。
清末動亂的時候,中原動亂,又一次的南移,如葉問等。
南方文風興盛,所以文人也多,都逃到香港去了。
再加上不受中國普通話運動的影響,使得香港方言特別流行,
還創造了屬於香港方言的字。
~
結論,
閩南話是有「字」的,就是「中文字」,從始皇帝開始,一字多音是基本常識。
古代有分「文言」與「口語」,文言才有書寫的價值,
口語的方言,是少有紀錄的。寫白話的小說,是會被讀書人看不起的,會影響科舉,
所以很少有方言發音的文字紀錄。


MING510 wrote:
大都以羅馬拼音為之......(恕刪)


羅馬拼音是傳教士帶來的,
傳教士為了教導聖經,帶來羅馬拼音,
在中國南方流行開來,也傳到台灣,
稱為台羅拼音。

在日治時代,台羅拼音受到台灣文人的支持,
(可能是為了對抗皇民化運動),所以流行過一陣子。
蔣公來台,推行國語運動,就消失了。

成大的那一位台文教授,好像也是台羅的支持者。
請問一下大家
" "和" "
是一樣的意思嗎?

fion0629 wrote:
請問一下大家" "...(恕刪)
應該不一樣,一是佔地方,一是多此一舉,好像吧?版上先進可指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