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的流行音樂不耐聽?

SGR 0418 wrote:
現在的流行歌主要還是...(恕刪)


我上面舉的例子就是一個,沒注意聽還以為blank space是charli xcx唱的...

現在改聽非主流音樂,也是一樣的調調...

祕雕 wrote:
只不過越是古早之前,歌手越少,歌曲的需求和產量較少,
所以重複的較少。


不是喔
民國七零八零年代
歌手一大堆
電視上一堆歌唱節目
大家排排站唱歌可以唱一兩個小時
那時候得歌手每年出兩張唱片是基本款
而且曲風多樣有偶像有抒情還有搖滾
現在?
我還真的不知道最流行的歌手是誰?
綜藝節目除了選秀節目會找素人來唱歌之外
也很少看到有人打歌
台灣的唱片業真的是沒落了

異鄉苦工 wrote:
不是喔民國七零八零年...(恕刪)


是需求大才會一直做同樣的音樂,音樂人就那幾個,會寫歌的也是那幾個,歌做的一樣是正常的,能做到每首歌都完全不一樣就見鬼了...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以前只要有點名氣,出專輯隨便都是幾十萬銷量,
但是現在能賣1~2萬張就要偷笑了.
以前賣得多,自然更有經費去收更好的歌,用心製作更好的專輯,
後來因為銷量下降,只好用改版,送贈品等...方式衝銷量,
結果大家會覺得一張專輯好聽的歌越來越少,
買的人越來越少,
製作費用又下降....

其實整個台灣演藝圈都是這樣...
綜藝節目也是以前比較好看,
因為以前製作費遠比現在高,
現在只能請二線主持,外加隨便搭個景請一堆通告咖來聊家常...
然後看的人少,收視率降,廣告拉不到,
自然又沒有經費...
然後又更難看...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

Hans Cheng wrote: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恕刪)


難不成要像日本,一張cd賣1000元臺幣還沒贈品....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行業的病

喜歡找有名氣的作曲家寫
問題是音樂是藝術
要的是靈感
靈感不是你跟他要曲, 而是他哪天有就寫
所以庫存才會有好歌
但是很多曲都是作曲家應要求為某歌手寫的

名作曲家並不會有很多靈感
甚至因從業久, 好東西早就過度使用, 靈感更少
做出來的曲
像是在交作業的

作家的作品, 可以很真實反映好壞
但作曲家比較難
因為給如日中天的歌手唱, 就算歌差, 一樣賣
就算歌差, MV拍的好, 或舞編的好, 仍會紅

少女時代又有幾首主打算好聽的?
只有Gee, 我聽第一次就覺得好聽, 而且還不知道這團體
台灣的新生代歌手,幾乎大部分聲音都不乾淨,而且聲音相似度太高,樂曲混音都可以蓋過原唱者
嚴爵
魔幻力量
五月天
林俊傑

我覺得這幾個聲音的相似度太高,這樣在音樂市場上就無法呈現獨占性
要在音樂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音色音域都是必要首選
像以前的歌手
趙傳
王傑(以前的)
江育恆
張雨聲
高明俊
每一個人都有個人的特色特質
台灣的音樂市場的委靡其實並不是被數位時代取代,而是台灣的唱片公司
並沒有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想學日韓走帥哥美女路線,但是唱片公司都只是
試水溫模式,出來之後看成效不彰就草草收掉,也不看看別人投資多少成本
這也歸咎於台灣的老闆,只想用最少的效益,賺取最快最大的收益
演藝圈也差不多了
以前實力派跟偶像派加堅強作詞作曲才能出頭,一人一年初一二張專輯又好賣。
現在整天海選完就出EP,一個月出好幾張,全都是新人。楊帆最近也來插花。
雞腿比XX,各位看官覺得呢?

Hans Cheng wrote:
以前只要有點名氣,出專輯隨便都是幾十萬銷量,
但是現在能賣1~2萬張就要偷笑了.
以前賣得多,自然更有經費去收更好的歌,用心製作更好的專輯,
後來因為銷量下降,只好用改版,送贈品等...方式衝銷量,

以前上電視打歌上廣播介紹
大家聽過覺得好聽就會互相介紹
現在我完全沒管道去知道現在有什麼新的作品
電視上幾乎沒看過有人在打歌
綜藝節目也不給人家打歌
我沒得試聽
也沒那麼多時間去網路找啥試聽版
一個新人好不容易出了唱片
結果卻沒有管道可以推銷
那真的不知道要賣給誰
我到現在 還是喜歡聽10-20年左右的歌

真 的很耐聽

潘越雲 齊秦 鄭怡 雷光夏 蔡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