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 wrote:繼續上一樓的話題事事實上,冬至那一天,是 太陽 直射 南迴歸線 的日子事實上,夏至那一天,是 太陽 直射 北迴歸線 的日子啊如果 用 現代科學儀器 找到確實沒錯的 日子 的話...(恕刪) 不曉得這些節氣在歐美國家是如何命名或是,說台灣應該制定自己的節氣名稱呢因為,和實際狀況差異實在是有差異
水云 wrote:那個 ...跟各位...(恕刪) 我國先民,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曆法,曆法中把一年分成廿四個節氣,古農村民們即將所有的農事活動,按照節氣來安排,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時,則五穀不絕,道理就在此。 談到廿四個節氣,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祖先們如何創造發明曆法,即農家延用迄今的「陰曆」,古代沒有時鐘,祖先們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依竿影看時,同時他們發現到,每日中午所看的竿影,長短不同,且變化有規律可循,由日影最刁漸變到最短,再由最短變到最長,則分別叫做「夏至」和「冬至」。至於春秋兩個季節,祖先們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則分別是「春分」和「秋分」。 以二至二分為架構,還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清明、縠雨、立夏、小滿、芒種、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等,加起來共有廿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長短,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和總結的結果,對農事耕作具有相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一般更適用于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自從西漢起,二十四節氣歷代沿用,指導農業生產不違農時,按節氣安排農活,進行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穫等農事活動。幾千年以來,一直是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業氣候曆”。
水云 wrote:繼續上一樓的話題事...(恕刪) 農曆,也普遍稱為陰曆,是現今依舊廣泛使用的中國傳統曆法。中國曆法相傳為黃帝創制,故原稱為「黃曆」,後又轉稱為「皇曆」。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宣布採用西曆(格里曆),中國傳統曆法則被稱為陰曆或舊曆等。農曆是一種陰陽曆,其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其歲是以回歸年為基準確定的。當前,農曆是依據既定的規則,完全依照天文數據計算得來的,因此農曆本質上也是一種天文曆。陰陽曆是許多文化採用的曆法,它的日期指示月球的相位,年則與太陽相關。如果太陽年以回歸年定義,則陰陽合曆會配合其季節;如果是採用恆星年,則曆法會以預測滿月所在的星座來制定。通常還有一個額外的要求,就是年終的月必須是整數,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年有12個月,但每2-3年就會有一年有13個月。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是區分公轉運動對於地球影響的八個關鍵節點;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更細微的氣候變化。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陽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横須賀Yokosuka wrote:台灣的天氣 似乎已經變的很KUSO了氣象局 年年預測都很歡樂 搞笑 這一點我其實一直覺得怪啊不是說 氣象局 的 那套 運算電腦 排名 第四 還是什麼的?喔「聽說」是以 歡樂 搞笑 KUSO ...來爭取 新電腦的預算 ?「聽說」啦
後記:根據氣象局定義台灣的..秋天是9至11月,冬天是12月至隔年2月..春天是3至 5月,夏天則是6至 8月。------------------------沒錯耶,氣候是這樣分的啊.我小時候讀書,老師也是這麼說的.
今天(12/4)才開始進入初冬台北16度小雨,等公車還有冷喔!北風呼呼..冬冷..的感覺真好..台灣變冷,日本、南韓也是冷颼颼..日本北海道則是風大雪也大,積雪將達 50公分鄰國首爾下起大雪,又濕又冷氣溫降到零下 2度..包大圍巾 + 羽絨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