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 wrote:
這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我想,就算是莫札特,可能一輩子也在想這個問題?
還好莫札特只需要想 35 年
我記得舒伯特也只想 31 年...(恕刪)
作為一個寶哥的歌迷,我自己的認知是,
張雨生從來沒有認為音樂型態有正確答案,
但他所追求的「音樂人」的終極型態卻很清晰,
在那個港星橫掃台灣音樂市場的時代背景下,
任何一個歌手都逃脫不了被定位和塑型的命運,
雖然現今的唱片界也是如此,
但20年前,盜版尚少,數位渠道根本沒有,
也不像現在有太多自媒體,
任何一個音樂人在現在都有各種管道讓自己被看見,
而過去整個音樂市場就只有唱片公司霸佔了整個資源,
歌手很難不聽唱片公司的安排,張雨生當然也是如此,
一首「天天想你」讓張雨生紅遍大街小巷,
從此唱片公司和大眾對張雨生的印象,
就是一個乖巧、正面的文藝青年,
好像張雨生就只能做「天天想你、我的未來不是夢」這樣的音樂,
才能符合大眾的期待。
這跟張雨生骨子裡對於音樂的追求完全背道而馳,
他所追求的,並非只是停留在原地,享受著外界給予的掌聲
而是渴望在音樂上有更多的突破,作一些沒有包袱的音樂,
這些大家耳熟能詳,工整的市場歌曲,
張雨生證明了自己不是作不作得出來,而是願不願意作的問題,
張雨生好不容易在1995年向唱片公司爭取到一張全創作大碟的機會,
《卡拉OK‧台北‧我》這張幾乎傾注張雨生全副心血的作品,卻沒有獲得市場的認同,
大眾對於「天天想你」的印象如影隨形的跟著他,
一張無法符合市場期待作品,其銷售結果狠狠的打了張雨生一巴掌,
張雨生在專輯發表後,面對歌迷的詢問,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沒有人天生喜歡孤芳自賞,沒有人願意著述束之高閣,古人如是,我亦然。
只是良窳標準何在,卻不是一個容易釐清的現實。
大唐楊玉環以肥美,晚清婦女纏足以為美,五十年以前誰說黑人美,
所依所恃不過流行之風,有的青山依舊在,有的卻早已衣冠成古坵。
我的所作所為也是在為自己心中認定的美拋磚引玉的尋求認同,
藝術倘不能純粹,我不知那是否仍稱為藝術。或有說:何不妥協於大眾口味溫室般的保護,以培育璨麗花蕊」
隨後又說,「我真真不能回頭斑駁覓來路,唯有不斷試鍊我心中的樂土,討好歌迷畢竟不能忸怩作態!」
可見這張專輯的失敗對他打擊很大,
而字裡行間也透露出張雨生對音樂市場的掙扎,
自己不願再回頭的作品,恰巧正是能讓自己有本錢做理想音樂的資產,
對於一個渴望被認同,性格嚴謹的人來說,
既不可否認掉自己過去的一切,又不能光明正大的批判當前音樂市場的膚淺,
這種內心的矛盾可想而知
隨後的幾張專輯,從脈絡上來看,
寶哥不得不走回工整的市場情歌路線,
但張雨生的市場價值似乎已經被消費殆盡,銷量一去不復返,
在發行「口是心非」之後,這張專輯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回響,
張雨生花了很多年的功夫,才懂得在妥協與堅持間取得平衡,
這是一張被當時許多音樂人認為是融合商業和自我創作最成功的優秀作品,
寶哥在製作感言裡寫了這一段話
「嚴格說來,「超越」,是我這次做唱片時最先考慮的事情。
其次,是「誠實」。至於那些主不主流、另不另類、新不新潮、前不前衛的問題,
我不需要也不想要憯越地代媒體界定。聽聽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憤憤不平,
「這整個音樂商業真是恐怖至極,完全是他媽的屈辱生涯!一個人必須徹底地羞辱自己,才能達到『披頭四』過去的地位,而那正是我所深惡痛絕的…」
或許,對於聆聽者,我只想證明我完成了我的專輯。
不管飛龍在天或是龍歸大海,我盡過全力。
最後,以洪醒夫在小說「散戲」裏秀潔的話,與天下有心人共勉,
「不管有沒有觀眾,戲都應該好好演!」
「戲,就這樣散了」」
這一段看似很正面,其實卻相當消極的想法,
不難看出過去那幾年創作上的坎坷,
讓張雨生對於音樂環境已經沒辦法抱有太大的期待,
當抱負難以堅持,只能朝著商業靠攏之時,
「口是心非」卻拿下了當年金曲獎最佳流行唱片大獎,
這是多少音樂人望穿秋水的獎項,張雨生卻是在無可奈何的心境下拿到了這個獎,
所謂天才大概就是這樣,只是張雨生是一個生錯年代的天才,
其作品豐富的音樂性和多元的取材,
從今日的眼光來看,無一不是優秀的作品,
嚴格說起來,在那個港星出專輯就能賣個幾白金銷量的時代,
「天天想你」雖然賣出了35萬張,但從銷量上來對比,
台灣音樂人面對港星潮流幾乎無力招架,
張雨生也未曾達到一個能夠從銷售量來奠定地位的境界,
儘管如此,寶哥在音樂上所追求的內涵,恰恰在那個時代顯得獨特而稀有
台灣音樂很幸運曾經有過這樣的音樂人,
但也很不幸的,這樣一個獨特的存在,竟然僅有如此短暫的人生
讓人感到一種時不我予的唏噓和喟嘆
台灣唱片界時至1997年之後,才開始大量出現所謂的創作型歌手,
歌手開始被鼓勵創作也是在2000年前後的事情,
歌手至今雖無法完全擺脫唱片公司的的擺布,
但如今拜市場的接受度大開之賜,歌手創作類型的自由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周杰倫張雨生孰強孰弱,或許只是歌迷茶餘飯後的話題,
其歌迷著隨便都能找出一百幾十個論點來支持自己的言論,
張雨生對於當時主流價值的不服從,正也是滋養台灣唱片市場走向多元化的重要養分,
張雨生若生對年代,也許一切就會不一樣了吧....
Jason kid wrote:
其實我覺得張雨生不算是曲高和寡欸,
他有許多作品例如「大海」、「天天想你」、「我的未來不是夢」、「沒有菸抽的日子」、「想念我」、「我期待」..等等,不僅在當時受市場歡迎,時至今日傳唱度仍然很高,只是他本人大概不太喜歡這種太過貼近商業市場的音樂,每每他不想討好市場,推出自己想要的音樂作品時,往往銷售反應都很慘澹...(恕刪)
其實這就是曲高和寡...也就是商業化
周強在哪,說是賣唱片也好
我覺得他強在曲子寫的朗朗上口,哼著哼著就記住了
(要說是曲風沒變化也好,就朗朗上口成就了他的銷售量跟點播率)
不少人覺得周會紅有一半是方文山填詞的功力,這也不可否認
但,我覺得這方面也忽略了譜曲的重要性
周的作品不是抒情曲,不是像大海,沒有菸抽的日子那樣感性有寓意的歌曲
他是寫RAP,寫RNB,POP SONG
動人的旋律跟流行節奏,比詞意重要多了....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要評論兩人的好與壞,麻煩把年齡層定位一下
新舊世代一插差了10年,好與壞的定位也不同了
如果拿張雨生跟羅大佑.李宗盛比,是不是又有不同一批世代的人出來評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