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公分 wrote:台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恕刪) 就問他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研究所,有哪一科考台語??台語檢定可以加分??不是說這是成績主義,我就問說在實質學習上有什麼實益嘛??有教科書用台語寫的?? 台語原文書?
mark0826 wrote:就問他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研究所,有哪一科考台語??台語檢定可以加分??不是說這是成績主義,我就問說在實質學習上有什麼實益嘛??有教科書用台語寫的?? 台語原文書? 「我」覺得,應該是 有些人 不再想進入 ...漢字.漢語.漢音.漢學堂 @@所以『才』自己玩 " 好幾套 " 台語.台文 的 漢學堂是很難,但是〔一套〕。台語.台文是 " 好幾套 "
暗房教父 wrote:北京話 跟 廣東話選一 後來一票之差 廣東話落敗原因就是廣東話用字不能拿來做為官方法條書寫 這個是誤解,北京話成為官話是在元朝才開始的,元明清這三朝才把北京話當官話,什麼是官話,就是科舉考試與皇帝下達聖旨的方言。中國自黃帝的創造文字那位倉頡開始,就可以書寫,不管各朝,都有相應的文字與發音,如唐朝的首都是長安、洛陽一帶,所以官話就是河洛語。請翻開古文觀止,裡面有些較冷僻的字,可能是來自於某地的方言。由於古代書寫文言文與口語文字不一,文言文的雅音都可以在各朝的官話中找字,不然要怎麼科舉考八股文?!到了清末民初,五四運動、白話文運動,再加上西方翻譯字詞、日制漢字傳入,北京話適時的補充新字詞,其他方言,除了香港外,都缺乏新字,所以才造成這個誤解。現在的國語或普通話,也是經歷多次改革,有所謂的「老國音」與「新國音」之分,以北京話為基底,刪減一些很難發音的部份,才成為「新國音」。現在很多都是「新創造的字」,當時還有兩個派別,一個是採納和製漢語,因為日本維新運動,他們大量翻譯西方書籍,中國當時很多留學日本,帶回來他們的思想,如國父、蔣公等。另一派是中國自己翻譯,如那個誰誰誰的,最後是和製漢語勝了。而香港是個特例,因為沿海的讀書人、文人大量逃到香港,如那個誰誰誰,跟五四運動平行時空,各自發展,所以搞了那個很難看的香港字。另個證據,就是用河洛語、閩南語唸四書五經,這個台南還有台語讀經班。還有台羅注音的聖經,從福建傳入的長老教會,用台羅注意聖經,可以用閩南語唸聖經。~唐末動亂,五胡亂華,中原人士大量移民到南方,就像現在的新加坡一樣,講話中夾雜著廣東話、福建話、英語,所以閩南話/廣東話帶有古音,但不代表閩南話等於河洛話。有學者認為,廣東話比較接近河洛語,也有學者在研究中古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