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幻想店到店未來可以增加販售服務變成另外崛起的便利商店?
目前2022年台灣前4大的便利商店總數是12800家,你不知道一個地方的便利商店數是有"飽和"的問題嗎?你還要自己捉死嗎?
再問蝦皮店到店的"定位"是什麼?應該是扮演貨品運送通路的腳色,販賣其他商品是"附屬"選項,然而一般便利商店是以販賣商品為主要功能,寄貨取貨只是其中一項"附屬"功能。
你要搞清楚附屬功能是可要可不要的~
說難聽一點,蝦皮店到店要對抗的是台灣12800家的便利商店,你唯一的武器就是免運費而已。我的看法是店到店可能還沒達到"規模經濟"之前,有可能就因為便利性、時效性而遭人唾棄,一家一家收掉。
你以為今天蝦皮在台灣可以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告訴你就是因為這12800家便利商店的貨到付款取貨功能,讓你魚幫水水幫魚,一旦脫離這龐大的便利商店系統,你靠的店到店只剩一攤死水早晚窒息而死,還想造反?。
各位不信邪的人可以試試,500家跟12800家便利商店比,你500家店到店貨品運送的速度或延誤機率有多高?
說難聽點店到店目前要提升服務品質,要靠的是少一點人用

所以大紀元不要庸人自擾,你就讓市場自然淘汰即可,台灣不是共產國家,別那麼多的假掰憂國憂民黑手黑語。
目前台灣最沒知識水準沒營養的---就是新聞媒體。
蝦皮很容易賺蝦幣,而大多數蝦幣都是由賣家提供的直播"廣告費",平時都能最高打到7.5折,特殊特賣日,有多少蝦幣就能用多少蝦幣,你夠厲害一毛不出也行,更何況是超商60元的運費。
蝦皮店到店我覺得只是過渡時期,蝦皮當然希望台灣法令能鬆綁開放像大陸的智能快遞櫃那樣。各住宅區各人潮路口設立,以前北捷有公司弄過,只是最後沒起來。
蝦皮連美食外送跟洗衣外送等都有異業結合,明顯就是想弄智能快遞櫃。
但法令明顯不可能,建照很死板,除非修法,台灣這方面很落後,就是要租房子弄,成本下不來。
我砲故我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