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的粗放農業, 大面積的耕種, 不是很有效益嗎?
只要生產的出來, 所有的產品都是會往跌價的方向走, 唯有人力成本是不停的升高, 依此走向, 以台灣小面積人力密集的方式, 根本是不合算, 在效益上是要消失的。
一個國家由自給的農業, 一定有其義意存在, 但在平和時期, 物資大量流通, 被保護的白米若一公斤是50, 其實背後卻是有兩倍的政府補貼, 那為何不把補貼轉移到這個國家較有競爭力的產業上, 使其維持在世界第一的地位, 還能創造出更大的收益。
以稻米為例, 進口白米或許是口感較差, 但價格低廉, 國產白米或許是相反, 但這應由民眾自己去選擇, 也就是市場機制。
或是說, 應當要發展出, 能生產出合適又低價的農業用機械, 使其在台灣這種環境, 也能生產出價格競爭力的白米。
在下愛吃櫻桃, 但在台灣, 這種水果都是進口, 價格也有一定的水準。若某個大賣場以低於市價2成販售櫻桃, 應該是生意很好的。
但為何這兩種水果很貴, 說穿了就是因為採收的人工很貴, 並不是因為它的產量稀少。
台灣並不是農夫都是收入很少的, 也不是都是收入很高的, 但是收入少的應該是佔大多數, 但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時間在工作, 何以有人高有人低, 務農辛苦半年, 收入卻不如去當個吹冷氣的上班族, 我想這應是人之常情。
農具若不是自己所有的話.光是請人犁田.插秧.收割.再當時一分地就差不多是800-100
而一分地所須秧苗好像差不多要18-23片(沒記錯的話).一片秧苗要30左右
若以5分地來說.只有犁田.插秧.收割費用=3*5*900(取平均值)=13500
秧苗費用=22(取平均值)*30*5=3300
3300+13500=16800...此為插秧跟收割費用.未包含期間的農藥費用
一般夏天這一季的稻米收割是120-125天左右.第2季差不多130天左右
稻米大略分有糯米(即是包粽子用的)與逢來米(亦有人說是在來米.即白米)
糯米在第一季價格會因端午而比較高
稻米收購一般以千斤or千公斤單位計算(太久了.忘記是哪一個).每單位價格好像依農糧署那邊公佈為主
價錢差不多是在9000-12000之間(當時價格)
以前還遇過一次.在第2季即將收成之前剛好颱風過境.把即將收成的稻米幾乎全部移為平的
等到可以收成倒下的稻米都發芽了.那一次收成只有第一季收成的一半
所以前人說.務農是靠老天爺吃飯的一點也不為過

你或許不清楚
現今耕作一甲田農忙"一期"的收入
經常連五萬元都不到
一甲田有多大?2934坪
許多人對坪數沒概念,一坪大約就是一個6*6加大雙人床尺寸
將近三千坪的大小,約莫是一個標準足球場
一個標準足球場,光站在司令台上看就覺得累
學者想了一堆休閒產業、農村建設之類的方案
政府也辦了一堆稻米收購、休耕補助之類的政策
但充其量只是灑錢而已
這些措施主要是農企業受益
農業徹底被活動化與營利化
從而讓農村的淳樸人情與內涵,逐漸被商業取代
可老農依舊苦哈哈
生產難以維持生計、生活難以維持品質、環境難以維持純淨
許多人種稻,其實不是不適應都市生活
亦或不知道有其他更具經濟效益的零工可以去做
而是因為擔心無法向祖先交代,才繼續守著這片土地
農業不只是經濟,它還有文化與價值
唯有農民自身受益足,才會有地位
有尊嚴,才會樂於傳承,讓希望 得以延續
當開發浪潮主導一切,誰還會記得這裡過去曾是孕育你的重要土地,以及居民世代的家園
放任土地荒無,也是一種罪過
要自己去親手種植農田才能體會到當下的辛勞!
現在鄉村也一堆八~九十歲的老農人還在自己做!
我看過最年輕的農人應該是四十幾歲的中年人!
不是唱雖農業~光是做田這事情~真的沒賺頭也沒年輕人肯做!
白米真是矛盾的東西!
不知道白米炸彈客~現在還有沒有在種田!
我有個白目的想法~現在開始台灣人都不要種田!
一年後~米價會上漲! 進口米攻進台灣!
五年後~可能台灣會恐慌!
十年後~在種田大賺人民百姓的荷包!
說這麻多~都是屁話!
雖然現在都機械化~種田~真的很乾苦!不信~你試試看!
連我爸以前想法~種田三不! 1.不想 2.不看 3.不撩田
讓時間流逝~稻子就快快長大!
p.s有個善存的廣告~一個老農與作品管的兒子!
他作品管的兒子~居然很輕鬆的把麻布袋輕鬆的扛起來!除非他是金山找~不然應該不可能辦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