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oko1005 wrote:
那請你提出有意義的意...(恕刪)
問題是教育方式,不是教育內容,不能因為教育方式效率被質疑,就連帶好的內容也要被併棄
就算是錯的教育方式,只要有10分1的人學進去了,就能起到催化作用
Taroko1005 wrote:
那請你提出有意義的意...(恕刪)
gracestar wrote:
贊成阿,這個東西本來...(恕刪)
TONY_H wrote:
學了古文 , 白話文能力變好 ?? 一般商業應用寫白話文還是古文 ?
喜歡四書的請用力讀 , 請您的小孩用力讀 , 這是您的權利 . 跟教育部把四書列為必修不及格不能畢業是兩碼事 .
引一段柏老的文章 :
儒家在原則上只提倡個體主義而不提倡群體主義。儒家的最高理想境界,似 乎只有兩項:一是「明哲保身」「識時務者為俊傑」,鼓勵中國人向社會上抵抗 力最弱的地方走去。另一是「行仁政」,求求當權派手下留情,在壓迫小民時壓 得稍輕一點。
在這裡抄幾段儒家的經典,說明其「明哲保身」哲學: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
關於行仁政:皇帝假如偏偏不行仁政而行暴政,那又怎麼辦呢?儒家似乎並 無有效的對策,唯一的對策只有「進諫」,進諫而又不被採納,那就只有「邦無 道則隱」之一途了。
自私之心,在私有制社會中,未可厚非。但自私不能超過一定限度,儒家的 思想既自私而又不肯冒任何風險,就一定變成社會進步的反動力!
柏楊認為:在現代中國,自私觀念又更進一步:一個計畫也好,一個決策也 好,甚至一件官司也好,參與其事的朋友,第一個念頭似乎都是:「俺可以在裡 面撈到多少好處?」「俺可以少負多少責任?」大家都在這上面兜圈子,國家還 有什麼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