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eedlin wrote:
你怎麼不拿大安區和曼哈頓區比呀,平地比平地才客觀呀
可以啊,但是這樣比對你的論點沒有幫助。
台北的大安區人口平均密度是「27,593」人/平方公里。
紐約的曼哈頓平均人口密度為「27,442」人/平方公里。
請問大安區有沒有「機車橫行」? 因為「人口與地形相似」的曼哈頓,鮮少看到機車。
ineedlin wrote:
還有每天從外縣市進入台北市工作的人口就占大半
上班時間真正在台北市內移動的人口就遠遠高於人口密度統計的數字
這些條件你有考慮到嗎?
當然有,但是你有嗎? 況且,如果你要質疑,那這個問題應該由你提出證據啊。
先不談「移動」人口,因為變數很多,而且重複次數也高。
先談制式的通勤人口,你認為紐約曼哈頓會少於台北/大安區?
我可以告訴你紐約市與曼哈頓的通勤人口。
紐約五大區的通勤人口為760萬人。
其中進入紐約曼哈頓的白天通勤人數估計350萬,晚上則為160萬人。
台北白天83.5萬。
啥?? 台北與曼哈頓還是不能比較? 那現在請你去找「台北大安區」的通勤人數。
看看「台北大安區」的通勤人數會不會比「紐約曼哈頓」多。
如果光是通勤人口就差那麼多,你還會認為紐約曼哈頓的移動人口會少於台北/大安區?



ineedlin wrote:
另外台灣在腳踏車都還不普遍的年代,曼哈頓就已經有地鐵啦
在紐約市民都習慣搭大眾運輸系統時,台北人連什麼是大眾運輸系統都不知道呢
這算是理由嗎? 難道台灣因為發展比美國慢,我們就不需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當日本在使用3G時,美國連2G發射台都零零落落,那美國應不應該繼續發展,還是應該留在2G時代?
但是美國早已進入4G(或LTE)時代,台灣呢?
當台灣進入開車年代,中國也還在騎自行車的年代,那中國是否應該停止發展,繼續留在騎自行車的年代? 但是現在中國各大城市,你看得到當年大批的自行車嗎? 還是都進步到汽車了?
台灣的機車文化已經多久了? 近幾年來有任何顯著的改變嗎?



ineedlin wrote:
還有你不知道紐約會下雪嗎,凡是會下雪的城市都鮮少有機車的
氣候.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完全不同的地方拿來比有意義嗎?
紐約市上次發生暴風雪的時候,我在1st Ave上堆雪人。

請問哪個城市與台北市有類似的『氣候.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
如果沒有,那台北市是否就應該坐井觀天自我滿足,還是自生自滅?
就上剛剛提到的,如果一個城市的發展,只能與符合自己所有『氣候.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的城市作比較,那就永遠不能進步。 因為你永遠找不到一個可以符合所有條件的兩個城市,就像你永遠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小至個人,大至國家,我們應該取他人/他國的優點,然後檢討自己要如何才能達到一樣的程度,而不是用『氣候.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完全不同的地方』不可比較,或是『國情不同』不可比較,來搪塞自己。 這樣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變成退步。
話說,54%住在紐約曼哈頓的人沒有車,出門只用公共運輸工具。
台北呢?
重點是,台北市是一個很好的城市,與紐約市五大區比起來,台北遠遠超過其四大區,並且在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與曼哈頓並駕齊驅。 無論是在文化上,公共交通狀況,教育,購物,服務...等等,也都不輸曼哈頓,甚至還更好。 有這樣條件的台北,沒有理由不能再進步一點,再更好一點,也更沒有理由與差的城市比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