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ch1204 wrote:經濟數據造假這種事情,一旦有了一例,便會被人質疑整體數據的真實性,是否有第二個遼寧,第三個遼寧?不管怎麼說,錯了就是錯了,造假就是造假,沒什麼好辯解的。
中國數據的一致性就是...(恕刪)
lynch1204 wrote:
中國數據的一致性就...(恕刪)
朋友,不要降低自己的格,要提升到成熟民主國家的作法。
我們不必執著在口頭的輸贏或承認。前面說過,能承認錯誤是大勇,這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我們的討論、辯論等等,重點是要有所本,至於對方是否要接受與承認,不應該成為最終目標。只要將真實呈現,大家心中自有公斷。若執著在口頭輸贏,反而將焦點模糊,同時變成口水戰。成熟民主國家雖有激辯,但網路謠言或網軍無法成功,甚至常被作弄取笑,就是大家看的是內容,是否有所本(邏輯推理、事實依據、基本常識等等),因此也容易達到共識。對於無所本的謠言、狡辯等等,最佳的處理方式就是"不回應",不回應就不會給對方機會與舞台延續。回應反倒是給對方舞台與機會,繼續傳播謠言。所以,把自己提升到成熟民主國家的作法。
至於資料,我分享您一些心得。念書時就被教導一個觀念:數字不會騙人,騙人的是作數字的人。
因此我們養成在採用資料時,首先就是檢核資料提供者的長期信譽,是否公正、客觀,是否有檢核制度。若資料提供者無法達標,基本上就不會採用。台灣目前與國外雷同,各式文件多有標註,資料來源,而基本目的除了是著作權,也是協助閱讀的人,判斷資料的可信度,當然就直接決定,文件的可信度。
您說的例子,在我提到的觀念來說,是必然而不是特例,要不然,已開發國家不會用"透明度"做為評估指標之一。日頭底下沒有新鮮事。
您幸運的身在自由地區,資訊暢通,網絡發達也沒有被圈起來,您的優勢就是有全世界作為資料庫。當然這要您主動去發掘(而不是被動接受),要有"數字不會騙人,騙人的是作數字的人"的觀念(通用準則),要有客觀及開放的觀念及要適當的加強外語(語言不嫌多)。
客觀及開放的觀念很重要,因為常用的二分法洗腦,會讓人的思維侷限在仇恨、偏激的狀態,自然就會影響面對資料與事實的態度,這包括作資料的人與讀資料的人。
所以再次強調,培養"數字不會騙人,騙人的是作數字的人"的觀念,當作通用總則,無論您是在提供或接受資料。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我們能改變自己;改變別人不重要,改變自己比較重要。
多發揮您的優勢,您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