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onlabe wrote:
可以啊,但是這樣比對你的論點沒有幫助。
台北的大安區人口平均密度是「27,593」人/平方公里。
紐約的曼哈頓平均人口密度為「27,442」人/平方公里。
請問大安區有沒有「機車橫行」? 因為「人口與地形相似」的曼哈頓,鮮少看到機車。
你連我的論點主要是表達什麼都沒搞清楚就說沒幫助???
你不是查出人口密度最高的兩個區相比差異並不大嗎,我所要說的就是這個呀
大安區也在台北市內當然有機車啦,這問題還需要你來問我嗎?
我前面不是說過紐約人早就習慣坐大眾運輸系統,加上紐約會下雪,所以曼哈頓鮮少看到機車
這和「人口與地形相似」有什麼關係???
這是符合我論點中說的氣候.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上的差異呀
Molonlabe wrote:
當然有,但是你有嗎? 況且,如果你要質疑,那這個問題應該由你提出證據啊。
先不談「移動」人口,因為變數很多,而且重複次數也高。
你有考慮到什麼?? 考慮到一開始就不會拿台北"市"和曼哈頓"區"來比較了
被人打臉了才改口說有考慮到,然後再照我所說的論點再去google來自圓其說一番
我的證據都貼圖解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你還看不懂嗎?
我要強調的是你拿統計數字上的人口密度來突顯台北市和曼哈頓的大幅差距,是有盲點不客觀的
台北市的行政區域內有大半是山坡地,那邊人煙稀少
但這些山坡地的面積也被加到分母中,稀釋了台北市人密集活動區域的人口密度
所以表面數字上看起來感覺台北市的擁擠程度比曼哈頓好很多,事實上並非如此
苦以兩城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大安區vs曼哈頓區)比較,差異並不大
Molonlabe wrote:
先不談「移動」人口,因為變數很多,而且重複次數也高。
先談制式的通勤人口,你認為紐約曼哈頓會少於台北/大安區?
我可以告訴你紐約市與曼哈頓的通勤人口。
紐約五大區的通勤人口為760萬人。
其中進入紐約曼哈頓的白天通勤人數估計350萬,晚上則為160萬人。
台北白天83.5萬。
真的讓你覺得礙眼的不就是那些多到不行騎車跑來跑去的「移動」人口嗎?
主題也是在討論機車呀,現在你卻自動先不談,避重就輕呀?
那表示台北的機車問題可以輕微到讓你忽略了,那你前面說「機車橫行」不是自打嘴巴嗎?
再來麻煩你回去把我的文看清楚,我何時說過紐約曼哈頓會少於台北/大安區
我從沒說過那你還來問我認為紐約曼哈頓會少於台北/大安區? 這不是很莫名其妙嗎?
台北和紐約兩邊的統計基礎條件也不盡相同,隨便google些通勤數據就要拿來比會不會太好笑了?
Molonlabe wrote:
啥?? 台北與曼哈頓還是不能比較? 那現在請你去找「台北大安區」的通勤人數。
看看「台北大安區」的通勤人數會不會比「紐約曼哈頓」多。
如果光是通勤人口就差那麼多,你還會認為紐約曼哈頓的移動人口會少於台北/大安區
啥...你怎麼還在比通勤人數呀...你自己要比就去比,不要拉我進來一起來比
而且還要強迫說我認為紐約曼哈頓的移動人口會少於台北/大安區?
兩邊的人口基數和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比例就有極大的差異了
你還要比通勤人數多寡,這是什麼邏輯???
再次強調,我之前的回文只是要強調你拿台北市的人口密度數據和曼哈頓相比有盲點
我從來可沒有要比較兩邊到底誰通勤人多,又誰的人口密度高,全都是你自己要比的,別賴給我...OK??
Molonlabe wrote:
這算是理由嗎? 難道台灣因為發展比美國慢,我們就不需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怎麼你老是搞不清楚重點呀,我要強調的是紐約的大眾運輸系統發展比台灣早將近百年
當地人比台北早近百年熟悉並習慣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這也就符合我說的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的差異
什麼時候變成我們就不需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啦??
台灣的基礎建設,公共交通運輸系統何時停止規化.停止發展過?
台灣無時無刻不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嗎? 你問這是什麼問題?
還是你心中所謂更好的生活品質就是要把機車都消滅?
請問機車的多寡什麼時候和生活品質的優劣畫上等號啦??
你自己把機車視為洪水猛獸就盡提出些奇怪的言論來質問別人不覺得荒謬可笑嗎?
Molonlabe wrote:
當日本在使用3G時,美國連2G發射台都零零落落,那美國應不應該繼續發展,還是應該留在2G時代?
但是美國早已進入4G(或LTE)時代,台灣呢?
台灣的4G現在是停止發展了嗎,怎麼又問這種可笑的問題啦
還有2G.3G.4G跟機車多寡有什麼關係呀,你怎麼老是在轉移話題呀?
Molonlabe wrote:
當台灣進入開車年代,中國也還在騎自行車的年代,那中國是否應該停止發展,繼續留在騎自行車的年代?
但是現在中國各大城市,你看得到當年大批的自行車嗎? 還是都進步到汽車了?
現在大陸有很多地方也一樣有很多機車你是沒見過嗎?
只是主要的大城市被強迫禁摩,所以大部分人被迫改搭大眾運輸工具
有能力開車的還是少數,你還以為大家都從自行車族變汽車族了嗎?
但就算是少數人開車也足夠讓馬路塞到爆啦,有興趣自己去大陸一線城市看看什麼叫塞車
去了解一下沒機車的街道是否真有氣質,看看你心中所謂"更好的生活品質"是什麼吧
看看你自己心中可笑的交通工具階級論和生活品質論吧
全台灣近年來不是愈來愈多人把騎自行車當作高尚的休閒活動嗎? 自行車一部還要幾萬塊呢!
台北市不也愈來愈多U-bike了嗎,所以你認為以後台北自行車愈來愈多就表示愈活愈回去了嗎?
Molonlabe wrote:
台灣的機車文化已經多久了? 近幾年來有任何顯著的改變嗎?
哇...你還記得機車是台灣文化呀,那你在大加討伐機車不就是破壞台灣文化嗎?
你不知道很多老外都很羡慕台灣的機車文化嗎?
很多老外都認為機車才是城市中最佳的交通工具呢
這麼優良的台灣文化應該要好好維護保存下去才對呀
偏偏就有一些自以為是的台灣人老覺得沒機車的地方比較高尚..可笑至極
Molonlabe wrote:
紐約市上次發生暴風雪的時候,我在1st Ave上堆雪人。
你在紐約做這種無聊事幹跟我說呀,我沒興趣知道
堆雪人又和機車有什關係呀,又在轉移話題
Molonlabe wrote:
請問哪個城市與台北市有類似的『氣候.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
如果沒有,那台北市是否就應該坐井觀天自我滿足,還是自生自滅?
全世界本來就沒有其他城市台北市有類似的『氣候.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呀
為什麼你覺得沒有的話台北市應該坐井觀天自我滿足,還是自生自滅?
怎麼又把你心中奇怪的想法賴在我頭上又要強迫我回答呢?
Molonlabe wrote:
就上剛剛提到的,如果一個城市的發展,只能與符合自己所有『氣候.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的城市作比較,那就永遠不能進步。 因為你永遠找不到一個可以符合所有條件的兩個城市,就像你永遠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比較要看比什麼呀...你現在比較的重點就只是人口密度,通勤人數,機車多寡
人口密度愈高,通勤人數愈多,機車愈少就就叫進步,這就叫有生活品質嗎?
古今中外有哪篇研究報告指出這些就是城市進步的必要條件啦?
Molonlabe wrote:
小至個人,大至國家,我們應該取他人/他國的優點,然後檢討自己要如何才能達到一樣的程度,而不是用『氣候.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完全不同的地方』不可比較,或是『國情不同』不可比較,來搪塞自己。 這樣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變成退步。
對呀...應該取他人/他國的優點,那要看是什麼優點呀
我提氣候.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只是單指城市交通運輸,指機車而言
是你自己無限上網到所有的事情都不能比較,不要又賴在我頭上
你還拿人口密度愈高,通勤人數愈多,機車愈少就是進步來搪塞你自己呢,這就是你所謂的優點?
如果你這論點能成立那才叫原地踏步或退步呢!
Molonlabe wrote:
話說,54%住在紐約曼哈頓的人沒有車,出門只用公共運輸工具。
台北呢?
都說曼哈頓的大眾運輸系統發展比台北早近百年
當地人比台北早近百年熟悉並習慣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你要不要過百年後再來問台北如何呢?
Molonlabe wrote:
重點是,台北市是一個很好的城市,與紐約市五大區比起來,台北遠遠超過其四大區,並且在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與曼哈頓並駕齊驅。 無論是在文化上,公共交通狀況,教育,購物,服務...等等,也都不輸曼哈頓,甚至還更好。 有這樣條件的台北,沒有理由不能再進步一點,再更好一點,也更沒有理由與差的城市比爛。
扯這麼多你還是不知道重點是什麼
機車少不等於城市進步,機車多也不等於城市落後
是你自己要用狹隘的眼光來看待台灣多機車這件事
台灣機車多就是比人家差嗎? 機車多就是跟人家比爛嗎?
你為什麼會有這麼可笑的想法? 因為崇洋媚外? 因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因為比台灣先進的城市機車都不多,所以就認為進步的城市就是應該要機車少嗎?
騎機車省時省錢又好停車,台灣大部分人民認為他是最適合的交通工具有何不對
我一樣開車坐捷運坐公車,但這些永遠都無法取代機車帶給我的便利性
一個城市進不進步從來就不是取決於機車的多少
一個人工作收入的多寡也從來不是看你用什麼交通工具決定的
偏偏就是有人看不清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