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hitsai wrote:其實經濟這門學問....(恕刪) 經濟這門課其實非常非常少人真正去念的,大多都是半知半解吧,核心其實蠻單純的,但非常少人願意去實際瞭解作法和核心彼此的關係,加上政策是理論的推論,和實際執行一般來說有很大落差,所以一直有其實政府什麼都不做才是最好的以大陸這次匯率對美元貶值來說,其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傷害最大的是美國,大陸對美國有大量的貿易順差,以經濟學原有的理論邏輯來說,除非中國對美國的國際收支帳是接近平衡的,不然只要國際收支帳是大量順差,那RMB對美元是應該如美國政府以前要求的那樣,是應該升值的,不然為何以前美國一直要求RMB要升值,事實上連現在美國也有相當的力量是希望RMB升值一直到貿易帳(起碼要是國際收支帳)平衡的但是大陸如果用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自己的政策,那又是另外不同的看法了,長期來說RMB要走入國際,那升值是有利於RMB進行國際化的,但過去幾年大陸進行的結構調整其實不順利,也就是說過去幾年調整結構的正面力量很差,但是負面力量卻已經越來越大了,在考慮經濟的核心(所得購買力、就業),那先保住短期問題會比長期策略相對優先是個更適合的選擇不難瞭解,畢竟如果短期崩盤那就沒有長期可言,但如果都只有短期治標,那就不會有長期發展,也就是說短期方案如果拿來長期執行的話,那中國未來想挑戰美國就不用想太多了以這樣的大概狀況分析,美國政府該如何運用金融和媒體的優勢讓世界上大多都看美國媒體的一般人吸收美國人希望吸收的資訊呢?美國該如何運用自己目前的金融優勢和媒體操作?中國該如何應對?以德國為首一直希望能取得更多自主權的歐洲又該如何左右逢源取得利益?沒有政策是沒有負面效果的,就看如何比較客觀的分析
leon650325 wrote:E大這些分析,實在...(恕刪) 經濟學裡面的政策其實就是這些,說難是沒很難,但不是多簡單的東西,這還是邏輯推理的方向,實際作為方式又是另外一回事,有了方式後怎實行、會變成怎樣又是另外一回事,對於不瞭解的人反正就是罵政府就好,認為自己有繳稅最大,政府拿錢就該把事情都處理好,但這跟現實是有很大落差的舉個以前台灣實行過的消費卷,這是標準有實際方案的經濟政策,屬於經濟政策中的財政政策,目標也很明確,希望增加民間消費(名稱都叫消費卷了),在經濟學的邏輯上這政策是希望消費端增加流動循環,從理論上和執行方案上看上去似乎問題不是太大,但執行效果不是太好外,還有個嚴重的問題,其他國家也看到台灣執行的狀況,除非那個方案的問題能解決,不然不會有國家實施台灣這種消費卷的經濟政策了(不執行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效果,而是消費卷產生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