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咒卻魔。初修行時,小小魔關,容易打破;等到道力漸深,藏在八識裡面的多生根本習氣,被功夫逼迫出來,或慾念橫飛,或妄心亂起,力量甚大,非比尋常,修行人惟此末後一關,最難逃過。全仗自力,誠恐把握不住!必須仗著佛力幫忙。惟有攝住心神,持誦神咒。咒為佛之金剛心印,無論何種惡魔,遇著即摧成粉碎。
諸咒降魔之力,以<楞嚴>為最勝;當日阿難證須陀洹初果地位,尚且仗此脫離淫席。次則<大悲心咒>,為觀世音菩薩所說;觀世音具十四種無畏功德,故降魔之力亦宏。但持咒功夫,必須平日持得爛熟,否則魔到臨頭,恐字句都記憶不起,何能通利?何能相應?所以平日功課中,楞嚴、大悲兩咒,是每日必須要念,不可間斷的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
淨土宗修行原先按照的經典為三經一論:
淨土三經即為三部《彌陀經》的合稱:
1.《佛說阿彌陀經》——亦稱《小阿彌陀經》;
2.《觀無量壽佛經》——亦稱《觀阿彌陀經》,簡稱《觀經》;
3.《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
一論為天親菩薩所造《往生論》。
後來又追加了兩部經的部份經品:
1.《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清代咸豐年間的魏源(魏默深)居士將之附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第四經;
2.《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清末民初時印光大師又將之列入,為淨土第五經。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7%A8%E5%9C%9F%E4%BA%94%E7%B6%93%E4%B8%80%E8%AB%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