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84vu wrote:
(續上)潘宗光專訪...(恕刪)



1..你要提出可以測到意念能量的方法
2.台大某教授一直實驗要透過意念可以辦到某些事,到現在還是不被認同,甚是被認為是作假,這在網路上都查得到
最後只好付諸信仰
發願,信,就對了。。。然後成為淨土宗這個"宗教"的信徒
iamyy2000 wrote:
感謝您的分享,阿彌...(恕刪)


這位大德,我不認為與自己意見看法不同都是"邪知邪見","佛法如大海"不是經常聽聞的譬喻嗎?怎麼部分人心量只容得下阿彌陀佛淨土與念佛呢?淨土與念佛法門真是近代所理解那樣嗎?淨土與念佛的真義是積極的,完整的,具甚深法義的,哪裡是近代部分佛徒"以為"那樣!三藏十二部當然是白紙黑字,但白紙黑字就一定沒有問題?如果是這樣,記憶力極強的阿難尊者傳佛遺命"小小戒可捨",為何被大迦葉尊者拒絕,直接說佛已制的不能改,未制的不可制。而讓爭論影響至今?這些都不出白紙黑字。

您對三藏十二部的敬重個人相當讚嘆!但對許多祖師與學者考證出來的事實可多些認識,讓自己少走點冤枉路,有些人會說學說太多難以消化,內容甚至相互矛盾,疑惑更多,佛典中有個譬喻,如同堆滿了柴薪,只要小小一點火(因緣成熟而會通),就能燒盡,是不必擔心的,預結未來法緣,以待時節因緣,開悟不是什麼都會,過去沒有學過還是不會的,沒學過開車,開悟了就會開車,那就違反因緣法,無因無緣而有果,有些加油添醋的傳說不必盡信,過去祖師在探討三藏教典法義,對於勸學的部分並不重視,像是經中之王,甚深難信之法,受持能如何如何等,都是勸學的語句,目的是鼓勵學者受持,經文裡有謗啥謗啥會怎樣的,多是當時佛教與外道抗衡,或是部派之間對抗,宗派意識作祟,不必拉那麼遠,現今許多佛教徒不也如此?

三轉法輪就如cman4434大德所說,原始教典不是這樣的,《解深密經》是唯識學的教典,出現的時間在龍樹菩薩之後,鹿野苑三轉法輪很單純,就對五比丘講了三次才有人開悟,佛陀也沒說,你們這些鈍根不行了,念佛去!

如來藏確實是轉出來的沒錯,佛世時只說六識,後來時代眾生需要,必須說明究竟什麼在生死流轉,所以轉出七識八識九識說,初期唯識的結論與中觀差異不大,後期唯識轉出有一不可說我,當時的唯識學者試著把它拉回,但不可說我受到眾生歡迎,傳出速度很快,已勢不可擋,大乘法漸進入不空如來藏,真常唯心的後期思想。講這些對修學有什麼幫助?佛陀證悟的法是什麼?如果不是緣起無我,空有無礙,眾生怎麼有成佛可能性呢?一切可變,才能轉凡成聖,觀世間一切都如此,依緣而變,不空如來藏是常住不變本住法,常住不變,就無關因緣,不需因緣,這樣的話,哪裡需要修學呢?眾生皆有佛性,或許是不空如來藏的思想來源,但內容不同。不是說如來藏說一無是處,對部分人來說有鼓勵作用,但如以為那是第一義,那是直接違反三法印的諸法無我(一實相印),這是修學者應探究的。

佛陀為韋提希夫人說阿彌陀佛淨土,因緣在討論串前面有提到,這是為一類不樂五濁根性的人所開示的,易行道是難行道的前行,有彼此關係,且要具備種種條件才能得生,生彌陀淨土的都是"諸上善人",還要具十善業,不貪不瞋不癡,如果說此法最尊最勝,不必修學其他,等於間接貶抑其他修學,自己穿這雙鞋很好,也不管別人合不合腳,喜不喜歡,通通只能穿這一雙,這很有問題。過去佛世的修學者,缺少什麼就修什麼,有個例子很有趣,舍利弗尊者教導兩位在家弟子,一位修不淨觀,一位修數息觀,修幾年還沒開悟,世尊知道了,問舍利弗尊者這兩位居士的職業,鐵匠修不淨觀,挑糞的修數息觀,世尊聽完說:把修法對調就好了,鐵匠修數息觀(要拉風箱),挑糞的修不淨觀(經常接觸眾生排泄物)。沒有多久兩位都開悟了,這是適法性的問題。個人沒有反對淨土與念佛,反而應更進一步認識淨土與念佛,法華經說是"經中之王",心經說是無上咒不是嗎?
cman4434 wrote:
因緣真是神奇, 我...(恕刪)

想先請教您一個問題:接觸佛教後,還看情色片嗎?
學術與修行是不同領域

(我自己OS:或說是不同的世界或境界吧?)

修行的教材是不能做學術研究的

修行是超越科學、哲學的……

聽大師講經的一點粗淺……

當然,我想適當的研究討論思考是好的,若是鑽牛角尖、吹毛求疵,想用科學邏輯去研究了解透徹「究竟」、「靈性」、「師父的法」…的……就……

研究「心」或「心之上」的領域,無形無相,如何研究?

至少目前的科技或工具,真的還沒有辦法……

有點像,人可以研究大腦,但大腦之上之外的「那個」就……

而知道、了解、研究越深,可能會變成更深的「所知障」(智障)

有點像之前,有人要戰「宗教」等等…
(宗派是不是也…)

我心裡想

先別管宗教了

(你有聽過X麗(直銷)嗎?)開個玩笑

我是說你有聽過神佛嗎?相信神佛的存在嗎?

這比較重要,也才是重點吧…

之前聽大師說過一個西洋故事,有點像「與神同行」的意思…吧?
大概是說

教徒們在討論不同教堂的優缺點,哪個教堂軟硬體如何,教徒如何,牧師佈道的能力與效果如何,不知道大家在做禮拜的時候,上帝會去哪一個教堂?
一位智者就說,不要管上帝去哪一個教堂,只要自己確信自己跟上帝站在同一邊就好……

這個故事可能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林肯的故事轉變來的
https://m.xuite.net/blog/keratin/twblog/162270803
林肯寫道:「我不敢誇口說上帝站在我這邊,我只懇求自己能站在上帝那一邊。」 

我想也有些類似這句話吧?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一點粗淺感想…

Devin1927 wrote:
學術與修行是不同領..修行是超越科學、哲學的……
.(恕刪)


信仰是意識形態的領域
當然,個人要怎樣的信仰給予尊重

所以就可以對科學與哲學胡說八道一通?
vu84vu wrote:
想先請教您一個問題:...(恕刪)


何謂色情片?
接近過死亡的人如李豐醫師,就會知道哪些法門是真正實用的,
有人問李豐醫師如何抗癌?她說她不抗癌,她要帶癌細胞去西方極樂世界。

也曾在某次住院差點回不了家,當時很多事放不下,遺言倉促交代了,
無奈之下心裏散念著佛號,突然之間病情獲得控制,醫生也覺得奇怪,
在醫院折磨了半個月,醫生原本不讓我出院的...
「藥醫不死人,佛度有緣人。」因此因緣發了一個小小的願--報佛恩。
主持人:很多人會覺得,佛教會有點等同於迷信吧。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覺得科學跟迷信是對立的、不兼容的,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潘宗光:我所理解的佛教其實是“三位一體”,是教育,是科學,也是宗教。為什麼是教育呢?佛陀明白我們人有很多煩惱,有些人怨天尤人,這是沒有用的,他教導我們處理問題是一個程序,首先問題發生了,已經存在了,你埋怨也沒有用的,主要要有勇氣接受問題的存在,接受煩惱的存在,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最重要是找出那個問題、那個煩惱產生的原因在哪裡,由什麼環境條件導致這個煩惱的產生?就是說第二部分最重要是找出一切產生問題的因、緣的條件。當明白找出一切原因、條件以後,就好辦事了,所以第三部分就是明白什麼地方我們可以處理,在什麼地方改善,從而產生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最終目標。第四,根據那個最好的方法,當我們明白導致這個煩惱的一切因緣條件,我們自然能找出對治這個因緣的方法,根據方法來做,問題慢慢就解決了。

佛陀的教育非常好,現在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情,做什麼管理,肯定是有一個程序的。發現存在的問題,了解問題的原因,決定一個最終目標,怎麼處理這個問題。譬如說我們是希望有個理想,達到某某目標。那個理想也是一個開始,我們要達到那個目標,一定要找出導致這個目標的一切的因緣條件,比如說創業有沒有資金,有沒有好的創業條件,有沒有好的計劃書等等。明白這些條件以後,你才知道這個目標是否可以完成,也許目標定的太高了,調一調,然後根據方案來做。所以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情,現在的管理模式也是一個程序的。所以我說佛教是個教育。

第二,佛教是科學。因為佛教是對整個宇宙的自然規律探索。比如佛在2500年前就說,他看一杯清水,其實裡面有很多很多生命存在的。佛看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當時沒有人相信清水哪來那麼多生命,現在我們用高級的顯微鏡,看清水裡面很多細菌,很多微生物的,你看佛的覺悟多高。

當時佛已經了解整個宇宙非常非常龐大,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等等。而我們科學在那個中世紀還認為地球是整個宇宙的中心,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宇宙是非常龐大,所以你看佛的科學觀是非常高的。

佛是對整個宇宙的自然的規律探索。比如佛說,沒有一件事是能夠離開周邊環境的互相干擾的。像我們每個人、每個個體,不能單獨存在,不斷跟周邊互相干擾,互相影響,所以佛就說是“無我”,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的存在,是我不停在改變。現代科學也說,人的意念、人的意識影響周邊的環境條件,我們的意識跟周邊的環境條件互動,我影響周邊的環境,所以我看的現實世界跟你的可能不一樣,因為我的意識參與當中,所以沒有一個完全獨立的“我”跟客觀環境完全分開。

佛說一切事情不是突然間發生的,一定有一個因。適當環境條件,才成這個結果,因為這個環境條件由很多很多因素所組成的,只要一個因素改變了,那個果也會相應地改變。譬如說一個蘋果種子放在泥土裡面,假如裡面水土的養分不同,那個蘋果樹的生長過程也不一樣,蘋果的果實也是改變的。所以佛說一切事情無常。現在科學知道我們跟周邊很多事情不停地互相干擾,很多事情不停在改變,所以我說佛就是對整個宇宙自然規律的因果的探索,科學也是這樣,它們對自然規律的探索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是殊途同歸的。

佛教是宗教,佛教不是單單講教育、講科學,最重要的出發點是佛明白我們人有很多煩惱,他想幫助我們解脫煩惱,讓我們在生活中開心、快樂,離苦得樂。怎麼離苦得樂呢?就是相信一切都是因果報應,所以佛說,最好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佛法教導我們做好的人,做善事,不做壞事,不要傷人,不要損人利己等等,這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有因緣果報,佛相信有輪回投胎,這個很重要的思想。既然有輪回投胎了,所以佛教希望幫助我們擺脫輪回,了生死,這個就是宗教了。你們要是不相信,就不做了,相信佛的教導,我們要了生死了,就根據佛的教導來自淨其意,再慢慢減少我們對一切事情的貪念,不宜過分地貪心,不會過分地排斥貪的心態,慢慢減少貪,減少嗔恨心,慢慢生活安穩自在,慢慢改善自己。所以佛教也是宗教,是幫助我們怎麼過一個快樂人生,怎麼擺脫輪回。所以我說佛教是教育、科學跟宗教“三位一體”。

潘宗光專訪 騰訊佛學 (上)
vu84vu wrote:
主持人:很多人會覺...(恕刪)

三千大千世界...
1000*1000*1000 = 百億

我們這個宇宙 就像一本書的 一頁!!
而這本書有上百億頁

只要有跟物質結合..就有生死
連阿彌陀佛..百千億劫也是會涅槃, 但是觀世音菩薩馬上繼位, 再來大勢至菩薩.. 維持 阿彌陀佛-淨土, 永遠不滅.永遠是正法時期!!

所以阿彌陀佛淨土..殊勝在這的地方~~~
小笨賢 wrote:
三千大千世界...1...(恕刪)


這就是<常見>!

「謂佛若遇常見外道彼說諸法有果無因。以無因。故自性常有。世尊告曰。汝言有果我亦說有。汝言無因是愚癡論。世尊若遇斷見外道彼說諸法有因無果。以無果故當來斷滅。世尊告曰。汝言有因我亦說有。汝言無果是愚癡論。佛於二論各許一邊離斷離常而說中道。故作是說。」---大毘婆沙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