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onlabe wrote:
你要說的是哪個? 兩邊人口密度相差不大? 然後呢? 你的結論是?
"我要強調的是你拿統計數字上的人口密度來突顯台北市和曼哈頓的大幅差距,是有盲點不客觀的"
我要說的就是這個,寫過了你還視而不見,所以我說你搞不清重點有看沒有懂
Molonlabe wrote:
問你啊,我提到人口密度,你卻提出地形差異(看下面),怎麼現在又反過來問我?
好,就算你自己看不懂 (接下面)。
本來就是有地形上的差異呀,你自己不會思考嗎?
我不指正你的話,你會知道用大安區和用台北市統計,人口密度可以差到將近三倍嗎?
是你自己搞不懂還叫我看下面...你下面是寫笑話給我看嗎?
Molonlabe wrote:
我之前提出台北與曼哈頓作比較,你不認同,因為兩者地形不同,是不是?
你提出曼哈頓與台北不能相比,應由大安區與曼哈頓相比,因為兩者的地形相似,是不是?
結果大安區與曼哈頓除了地形相似,連人口密度也差不多,是不是?
但是大安區有大量的機車,曼哈頓鮮少看到機車,是不是?
所以他們做得到,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若你認為你之前引用台北市和曼哈頓人口密度比差將近三倍是客觀的
那台北市上班時間內保守估計350萬人,曼哈頓區內上班時間內人數不就破千萬啦
曼哈頓人口約160萬,加上你說上班時間進入曼哈頓的350萬人加起來也不過500多萬
麻煩你告訴我曼哈頓什麼時候會聚集千萬人
我提出地形上的差異就是要指出你這個盲點,這盲點和機車有什麼關係
我的"地形"問題和"機車"問題是分開的討論的,沒有關係
你沒看到我288樓回答你是分二段嗎,第二段開頭還加了"另外"兩個字
你自己把"人口與地形相似"去扯機車用意是什麼,是你說的不問你問誰呀?
你是看不懂中文嗎? 你的理解能力是不是很有問題? 一直在瞎扯還好意思來問我?
我問你曼哈頓從開發以來是否曾經把機車當作主要的交通工具??
如果紐約人民也像台灣一樣曾經大量使用機車代步,把機車當主要交通工具,你還認為他們做的到嗎?
紐約從來都沒做過把機車族導向公共運輸族的事...那你何以認定他們做的到?
你拿曼哈頓從來不曾發生過的事來和台灣的發展過程比較有何用意又有何意義??
這也就是一開始我所說的生活型態.發展過程完全不同的地方拿來比有意義嗎?
Molonlabe wrote:
(1) 你提出『紐約人早就習慣坐大眾運輸系統』,『紐約的大眾運輸系統發展比台灣早將近百年』『另外台灣在腳踏車都還不普遍的年代,曼哈頓就已經有地鐵啦。 在紐約市民都習慣搭大眾運輸系統時,台北人連什麼是大眾運輸系統都不知道呢』,所以言下之意,台北因為大眾運輸系統發展比紐約慢,所以台北人還不適應大眾運輸系統,所以騎機車是ok的,是不是?
所以我提出,這不應該是理由,「比方說」,美國的網路結構在幾年前也是遠遠落後台灣與日本。但是美國不因為這樣而放棄發展網路結構,所以現在超過台灣,追上日本。 上面這個例子並不是轉移話題,這只是要告訴你,這是他國對於發展利民文化的一個態度。
之前舉出來的例子,是用於反駁你的論點,也就是「發展晚,所以這樣ok」的態度,並不是轉移焦點。 相對的,然而你這上次的回答,才是用於模糊焦點。
我說那些話的意思是強調兩地發展的差異性
因為紐約老早就有完善的大眾運輸,而且也習慣於使用這種交通工具
所以紐約人從來都沒有選擇機車這種交通工具的過程,而台灣有
紐約人從來沒把機車當主要交通工具過,又怎麼會看到一堆機車呢?
所以我說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完全不同的地方拿來比有意義嗎?
你的理解能力還真不是普通的差也...你確定你是台灣人嗎,你確定你住過台北嗎?
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說"台北人還不適應大眾運輸系統"
捷運文化都已經是台北人甚至是台灣人的驕傲了
台北人若不習慣搭,那台北的捷運文化怎麼會舉世聞名呢??
但台北人習慣搭難道就要一直搭就只能搭大眾運輸,就一定要捨棄機車,不能有所選擇嗎??
以你舉通訊的例子來對應你的觀念就是..都有2G.3G.4G無線通訊了,我們要還傳統有線電話幹嘛
所以我們應該要把傳統有線電話趕盡殺絕,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根本不是什麼美國追趕日本,還什麼發展利民文化的一個態度
我之前說過你根本是在破壞台灣文化,你為什麼不回答我呀?
我從來沒說發展晚不OK呀,我不是說了台灣公共交通運輸系統何時停止規化.停止發展過?
我們一直持續在發展大眾運輸呀,這才是在追趕在追求好的生活品質
什麼時候變成消滅機車才是在追求好的生活品質的方式啦
你自己舉了一個和你自己論點完全無關的例子,連舉例都不會,還說是反駁???
你連你自己的焦點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還好意思說別人模糊焦點...笑死人!
這就是你觀念中可笑又矛盾的地方
Molonlabe wrote:
(2) 而且你提出來的理由,根本沒有說服力。 因為台北的大眾運輸系統的普及度,頻繁度,搭乘價錢,捷運與巴士的硬軟體結構,在各方面遠遠超過紐約的大眾捷運系統。
有如你之前說的『台灣的基礎建設,公共交通運輸系統何時停止規化.停止發展過? 台灣無時無刻不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嗎?』,沒錯,台灣在硬體方面的確是在進步,既然台灣的大眾捷運系統硬體已經超過紐約曼哈頓,並且通勤人口遠少於曼哈頓,那為什麼台北人仍然無法放棄機車,改乘大眾捷運系統?
如果硬體已經不是問題,那問題是否出於使用者心態?
ineedlin wrote:
我一樣開車坐捷運坐公車,但這些永遠都無法取代機車帶給我的便利性
然而你的回答似乎也印證了這個可能的答案,不是嗎?
天啊...原來你那麼自我感覺良好呀,還說台北的大眾運輸在各方面都遠遠超越紐約????
我們台灣是超人嗎...人家發展百年的運輸系統我們台灣花十幾年就遠遠超越啦???
那現在是美國應該要向台灣看齊學習才對呀
你前面怎麼還說我們沒有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呢,你又自相矛盾啦
我真的愈來愈懷疑你是假台灣人啦...哈哈哈
你要說台北捷運乾淨度.舒適度.秩序.價格便宜超過紐約我贊同
你說普級度和頻繁度,看看下面的圖就知道啦...小學生都看的出來是美國遠遠超台灣呀

紐約地鐵的規模不論深度廣度還是路線的綿密度完整度都遠遠在台北之上
台北現在只有幾條重要道路上有捷運而已,完成度還不到規劃路線藍圖的三分之一呢
不知道你哪來的臉好意思說台灣遠遠超越紐約呀
台灣的大眾運輸建設是在進步呀,但何時進步到超越曼哈頓啦?
自己去看看紐約地鐵有幾個站?台北捷運才幾個站?
目前紐約地鐵的總站數是台北捷運的4.5倍也
台北通勒人數比曼哈頓少我說過人口基數就不同,比人數有意義嗎
要比就照比例來比,麻煩看清楚下面的比較的結果
你問為什麼台北人仍然無法放棄機車,改乘大眾捷運系統?
這種問題你居然問的出口?
台北人若不搭捷運,那台北捷運怎麼會成為台北的文化,舉世文明呢?
你知道台北捷運目前單日運量已經逼進170萬人次了嗎?
前幾天新聞還說北捷十月累積搭乘總人次就要破60億了
你知道這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嗎?
紐約地鐵目前單日的運量不過500多萬人次
若台北的搭捷運人數的比例和紐約相同,只是規模小了4.5倍
那照理說台北捷運單日運量應該只有120多萬呀,為什麼現在會是170萬?
現在是跟整個紐約比,台北捷運單日運量的負荷就遠超過紐約了,更別說只和曼哈頓比
我請問你是真的有搭過台北捷運嗎?
你不知道台北捷運的板南線.淡水線.中和線上下班時刻己經塞爆好幾年了嗎?
沒知識要多看電視,麻煩去看看ptt這篇新聞討論
[新聞] 北捷十大塞爆區段 前5名集中在板南線
台北捷運上下班時段現在已經是一條當兩條在用啦,你怎麼會說台北人不習慣搭捷運呢?
你現在知道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不搭捷運要騎車了吧
紐約地鐵單日500多萬人次都能應付 ,而台北捷運只有你說的遠低於曼哈頓的通勤人口就塞爆了
你還說台北捷運各方面遠遠超過紐約??? 你還要台北龐大的機車族去坐捷運???
你說這硬體沒問題嗎,你說這是使用者心態的問題嗎?
我的回答已經直接印證了某人不知民間疾苦,完全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不是嗎?
Molonlabe wrote:
(3) 你再次強調,『紐約會下雪,所以曼哈頓鮮少看到機車』,你認為氣候的關係,所以機車才會少見,是不是? 那你知道這個理由有多麼薄弱嗎?
酷熱的鳳凰城,大雨的西雅圖,急凍的芝加哥,寒冷的波士頓,涼爽的舊金山,乾燥的達拉斯,還有與台灣氣候相當類似的修士頓,通通難得看到幾輛機車在路上跑。
所以氣候跟機車真的有那麼直接的關係嗎? 台灣颱風來襲,機車還不是照跑。 上次合歡山下雪,試問有多少人騎機車上山賞雪?
會下雪只是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因為會下雪所以才導致機車少,請不要自己過度解釋
誰規定過氣候相似的地區就一定要使用相同的交通工具啦?
是你自己把我的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這些條件給忽略無視了
所以你才會提出這麼可笑又薄弱的辯解
颱風來襲若機車可以照跑,那台灣為什麼還需要放颱風假
颱風天騎車和晴天騎車一樣安全嗎
若颱風天可以跑為什麼為什麼常聽到人摔車或被東西砸死?
一般人騎車賞雪也是等地面雪退了才上,你還真以為大家都是下雪時上山呀
我請問你沒聽過下雪時汽車進合歡山輪胎要裝雪鏈才能上嗎?
汽車都要裝雪鏈了更何況機車
你知道機車裝了雪鏈後騎起來是什麼情況嗎?
那不叫騎車,而是推車或滑車,就和在沙堆裡或爛泥裡騎車的結果是一樣的
所以你騎機車的定義就是屁股能坐在機車椅墊上能催油門就叫騎車
完全不用考慮安全性,也不用管能不能騎,好不好騎,更不用管死活
難怪你會認為下雪可以騎機車
Molonlabe wrote:
你看不到等號,並不代表等號不存在。
如果生活品質與機車多寡沒有任何衝突,你認為今天會有人開這個版? 會有人成天討論機車兩段式回轉有沒有必要? 會有人討論台灣是否機車太多?
你難道沒有在台灣開過車? 你大可問問從世界各國回台灣的人,看看他們對於台灣交通最吃驚的部分是哪樣。 開車出門最怕的就是鑽來鑽去的機車,甚至還有從快車道「左邊」冒出來的機車。 加上「應注意而為注意」的條款,當你與機車碰撞造成傷亡,開車的還要賠償。
就算錯不在己,也會出現所謂的「道德賠償」,是不是?
在國外開車是享受,在台灣開車是提心吊膽,這就是生活品質的差異。
喔...那你的意思是只要有人開版討論報怨的任何人事物與生活品質有衝突,都要加以消減就對了
你沒看到成天有人討論汽車酒駕撞死人嗎,你沒看到有人在討論台灣汽車太多了嗎?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6&t=3453491
現在麻煩你去發文鼓吹把汽車都消滅,請汽車族都去搭大眾運輸,謝謝!
請問你沒聽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嗎,你沒聽過入境隨俗嗎?
人活著本來就是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要來適應人
國外回來不習慣就別開車呀,想在台灣生活就要好好適應台灣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大力提倡大眾運輸嗎,還說台灣的大眾運輸遠遠超越紐約嗎
那更應該去搭大眾運輸呀,幹嘛開車呀,怎麼一提到開車的又是另一套標準呢?
開車門撞到機車本來就是汽車應注意而未注意,這你都認為錯不在己??
會發生這種事常常都是汽車並排或占住機車道,機車繞道造成的,居然還來怪機車?
騎車的怎麼知道車內的人何時會開門??
國外可以開幾小時車看不到一戶人家台灣可以嗎?
等台灣的土地能和國外一樣大時你再來談相同的生活品質吧
自己一直讚揚台灣大眾運輸的好叫別人去搭,自己卻想在台灣享受開車??
消滅機車的目的只是想讓你自己能在台灣享受開車就明說嘛
Molonlabe wrote:
誰打臉? 你提出來的東西能夠摸到誰的臉?你認為上一篇是誰在毫無證據的自圓其說呢?
我拿曼哈頓跟台北市比,是因為這樣才是站在對等的立場。
(1) 兩者都是屬於城市。
(2) 兩者都有大眾交通捷運。
(3) 兩者都有大量的通勤人口。
(4) 兩者都有類似的馬路系統。
(5) 兩者都是同時擁有住宅與工作區域。
這些都是「直接」的對比。
但是你只提出『下雪』『發展時間』『地形』,然而這些只是「間接」的對比。
別忘了,我要是拿整個紐約市(包含五大區)與台北市相比,那台北市就更沒有立場讓機車橫行。
除了紐約市的通勤人口爆增,通勤價格暴漲,通勤距離與時間大幅度上升,然後捷運/巴士的普及度更是大幅下降。 這種條件下,紐約市比台北市更有理由騎機車上下班,不是嗎?
當然是你打臉啦...你的每句話都讓我打臉呀,馬上去複習一下這篇你又被我打多少臉了
毫無證據自圓其說永遠搞不清楚重點的都是你呀
(1)曼哈頓只是城市中的一個"區",什麼時候升格為"市"啦?
(2)台北市陽明山上有捷運嗎?
(3)台北市山上有大量通勤人口嗎?
(4)台北市有山路,山上還有髮夾彎,曼哈頓有嗎?
(5)曼哈頓全區都是密密麻麻的住商區,台北有大半山區沒有
重點是你一開始只提到"人口密度",都是被我炮了才想一堆理由自圓其說
您怎麼故意忽略還亂改我的條件呀,快點回去288樓看看
我說的明明就是=>氣候.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生活型態.發展過程
什麼時候變成只提 『下雪』『發展時間』『地形』啦
你連別人說過什麼都搞不清楚還跟人家辯什麼?
紐約和台北比又如何,你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立場,任何資格不讓機車橫行
什麼...紐約市現在才爆增呀,我上面不是說過台北捷運已經塞爆好幾年了嗎?
台北捷運的負荷遠遠超過紐約,紐約為何比台北市更有理由騎車上下班呀
Molonlabe wrote:
不要跟我說,你只提出移動人口,沒有提到通勤人口...
請問通勤的人要不要移動?
就我所知,就我身邊的人所知,就我個人的體驗與觀察,所有「通勤」的人,幾乎都必須移動。 至少從「家裡」移動到「工作場所」,是不是?
換句話說,你的狹義「移動人口」也包含了「通勤人口」,是不是?
我是不是提到,『先不談「移動」人口,因為變數很多,而且重複次數也高。』? 因為以你狹義的字面解釋,移動人口還包含了在路上散步,在公園遛狗,在路上騎車運動的以及所有因為其他理由而「移動中」的人士,是不是?
拿這些「在上班時間,但不是因為上班,可是仍在移動」的族群來比較,是不是變數較高,比較不精確? 因為他們的「移動」的各項數據(例如距離,時間)並不一定是固定的,是不是?
所以我是不是說,『先談制式的通勤人口』,因為通勤人口的數據比其他移動的數據更精確,是不是?
若不是這樣,請問為什麼主計部會調查「通勤人口」而不是「移動人口」?(當然,主計部對於「移動人口」一詞的看法,絕對與你不同,但是這是題外話。)
結果答案是?
紐約市760萬。
曼哈頓「區」350萬。
vs.
台北市83.5萬。
你認為就算加上全台北市其他的「移動人口」,其總額就可能比曼哈頓(或紐約市)高嗎?
何來避重就輕? 何來的自打嘴巴? 這應該是「人家給你台階下而不自知」吧。
重點是,也是你所看不到的邏輯,無論是「移動人口」,還是「通勤人口」,紐約市與曼哈頓都遠遠超過台北市,但是人家仍然可以使用更差的公共捷運系統上下班,完全不需要用到機車。
我指的當然是上班時間內所有從台北市外移入台北市的人呀
我再說一次,要比通勤數誰多的是你不是我
我上面就寫過了你都沒看見嗎?
你自己算算看你到底忽略過多少次我所說的重點
我再幫你複習一次:
啥...你怎麼還在比通勤人數呀...你自己要比就去比,不要拉我進來一起來比
而且還要強迫說我認為紐約曼哈頓的移動人口會少於台北/大安區?
兩邊的人口基數和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比例就有極大的差異了
你還要比通勤人數多寡,這是什麼邏輯???
再次強調,我之前的回文只是要強調你拿台北市的人口密度數據和曼哈頓相比有盲點
我從來可沒有要比較兩邊到底誰通勤人多,又誰的人口密度高,全都是你自己要比的,別賴給我...OK??
Molonlabe wrote:
問你,是要你去思考為什麼提出用大安區與曼哈頓作比較,對於此版的論點也毫無幫助,反而扯後腿。
我提大安區就是要你好好去思考您引用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到底有什麼盲點
在本篇最上面已經寫的很詳細了
你不好好思考卻去提通勤人數,還一直賴給我說我認為台北市/大安區的通勤人數高於紐約/曼哈頓???
是你自己偏離主題,東扯西扯一大堆,對此版的論點毫無幫助
你自己算算你到底無視.忽略.曲解我回文多少次,到底誰在扯誰後腿
我回你的文可是全部都回喔,哪像你都挑著回,避重就輕
Molonlabe wrote:
你不是問我知不知道紐約市會下雪?
那你知道要下多大的雪,才能在紐約的1st Ave上堆雪人?
我的那句話,除了告訴你,我知道紐約會下雪,還告訴你我曾經親身住在紐約。
換句話說,台北市與紐約市我都住過,所以可以站在客觀的立場作比較,你呢?
況且,我的下一句話就回到主題,不是嗎?
何來轉移話題? 煩請詳解。
對...那你可以直接回答你曾經在紐約過冬,看過下雪就好了
幹嘛把堆雪人這種無聊事說給我聽,一定要說你堆雪人才能證明你看過紐約的雪嗎??
現在還提要下多大的雪,才能在紐約的1st Ave上堆雪人
雪人.下多大雪到底和機車有什麼關係,這不是轉移話題是什麼?
有本事你就說你曾在下雪的紐約騎機車
你自己說說你底到哪裡客觀啦,你連台北捷運早就超過負荷的事都不知道
還說什麼台北人不習慣搭捷運,所以才騎機車的??
你只是一個自以為待過紐約就高人一等的人
完全以自己心中美國價值觀營造的理想世界來批評台灣的機車文化,把機車說得一無事處
你認為機車是牛鬼蛇神,你怎麼不問問紐約人自己的想法
看看他們是不是也和你一樣認為機車是城市中的毒廇
我說大部分紐約人從來不曾體會機車所能帶來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才是真的
Subway是可以代表紐約的文化,而機車是可以代表台灣的文化,這只是文化上的差異而已
你為何就如此看不起台灣文化,對機車如此嗤之以鼻
請問你又何以認為台灣有了捷運就必需淘汰機車?
我前面不是說過很多外國人羡慕台灣機車文化
很多老外都認為機車才是城市中最佳的交通工具(前面有人貼youtube的評論,自己去看)
你為什麼不回答我?
Molonlabe wrote:
看來世界上的高度發展城市(擁有高密度人口,高通勤人數,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統,而且沒有機車氾濫),與台北市相比,不但不是優點,原來都在原地踏步或退步。
討論國外城市的優點,就可以不分青紅皂白的被冠上「崇洋媚外」,「因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高帽。
難怪台灣每況愈下,有很高的困難度做自省的動作。
我上面不是問你古今中外有哪篇研究報告指出這些就是城市進步的必要條件啦?
不回答就算了還把最重要這句給刪啦...又在避重就輕
你是不敢回答還是不知道怎麼回答呀
還是你自認為你自己是城市發展研究的權威,你說的話就是真理?
一個連台北捷運現況都搞不清的人還敢叫台北人捨棄機車改搭大眾運輸??
到底有誰說過人口密度愈高,通勤人數愈多和沒機車是城市發展的優點
你的證據在哪呀..提不出證據不分青紅皂白就是你自己呀
看到國外情形如此就直說理想的城市就應該要如此
你就是認為國外那樣就是對的,台灣這樣就是錯的,但為何要如此你卻說不出所以然來
這不是「崇洋媚外」,「因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是什麼?
真正有很高困難度做自省的動作就是你自己
Molonlabe wrote:
這才是你的真正用意吧?
你個人的便利性遠遠大於其他人的生活品質與城市發展,對吧?
我的用意?? 我一個人的用意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
全台千萬的機車族都受到我的意念和想法左右嗎?
不然何需你特別點出來呢?
真正聰明的城市人就要懂得適時的選擇適合的交通工具
而不是一味的死腦筋強迫別人捨棄某種交通工具
台北捷運都塞爆了你還叫大家捨棄機車??
若沒有那麼多和我相同用意的人,台灣的大眾運輸早就瓦解啦
所以機車族才是為台灣生活品質與城市發展做出貢獻的一群人呀
而你個人心中的紐約理想世界才是遠遠大於其他人的生活品質與城市發展,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