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積功德、吃肉有罪過?

anoman1 wrote:
以前跟師父修行時,
師父有明示,
這是修行的附加產品,不是修行的重點,
還是要精進自己的修為,達到最高境界


能論証、証明的才可能是真理,
附加產品是凡人最好奇,
且最能証明修行又藏起來,
部分驗証又被捉包,
你要凡人信啥?

這就是重點。
為什麼有人要花36萬買蓮座,
不練瑜伽,
不買高香。
不是插花說佛教不好,別人就會跑去練瑜伽。
jk300 wrote:
有幾個疑問~
外道就解脫不了?
佛教以外就是外道?


不!!!!!!!!!!!!!!!!!!!!!
聲聞與緣覺
羅漢境界
------------還是外道


佛要我們發願,希望學佛時不要碰到外道,以及聲聞、緣覺二乘。在我們一般的觀念裏,聲聞與緣覺總不是外道吧!聲聞與緣覺是羅漢境界,怎麼是外道呢?不!你翻開「楞嚴經」看,佛在最後講五十種陰魔,還在罵聲聞與緣覺屬於外道。為什麼呢?他們還在「心外求法」,歡換句話說,還沒有徹底明心見性,雖然到了羅漢境界,只明白了一半,還未圓滿。依「圓覺經」來講,還沒有達到大圓覺境界。在禪宗而言,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他講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沒有證得菩提以前,所以的修持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都屬於「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都屬於外道知見。


節錄『圓覺經略說(南懷瑾先生講述)』(二十六)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什麼叫作「於大圓覺起增上心」呢?有一個原則要把握住,我們的自性是本來圓滿清淨的,叫作大圓覺,但是,現在卻在迷糊中,如何找到原來的大圓滿,大清淨覺性?如何起修?「起增上心」就是希望求得覺悟,那麼,第一步要怎麼走呢?如何起步呢?--「當發清淨大願」,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發願。發願就是一般所講的立志,立定志向、目標。「願」就唯識學來講,也是欲,但是,也有所不同。所以,改個名稱叫「願」。為了自我滿足,自私自利叫欲。犧牲自我,超越自我,為了利他,發起無緣之慈、同體之悲名願,此謂清淨大願、大悲大願,或者大行大願。總而言之,菩薩道有四個方向、目標--慈、悲、喜、捨,這是四大行願,一切的修行都要朝這個大方向去做。換句話說,學佛的人做人做事,離不開這四個字的內涵、標準、原則。到了最後,連「慈悲喜捨」也要捨掉,達到大圓滿清淨覺性的境地。

發願是學佛的第一步,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教我們如何發願。這一段等於是大乘菩薩的發願文。我們做任何一件佛事,如拜佛、打坐,都先要發願,看你的目標是求什麼,一般人拜佛求什麼呢?求菩薩保佑,保佑你一家大小平安不要生病,做生意發大財,都是在求利,都是自私的功利主義思想。真正學佛發願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在這裏說,「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希望我求取佛道,例如在念佛、打坐、念咒、觀想、參禪時,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

同時,還要「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二乘」。學佛的須靠善知識指引,所以,學佛者都希望能夠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備正知正見的明師。善知識不僅代表人,也代表經教,經典也是善知識。經典分為了義教與不了義教,了義教是徹底的佛法,是我們的善知識;不了義教是方便教育,僅作為參考之用,不能算是大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不要一開始走路,就走上外道,什麼叫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麼,什麼是二乘呢?聲聞與緣覺。

我們講到這裏,常常碰到出家或在家的朋友們,有很多的見解都屬於外道而不自知。真正的佛法是破除了時空的觀念,真正一個學佛的人,應該是時時大吉,方方大利,萬法唯心嘛!

講到外道,我勸各位不要隨便罵人家外道,你懂不懂這些外道?不懂,隨便說人家是外道,這是仇恨心理,看別人不起,如此則違反學佛的道理,學佛的人應該尊重任何人。

佛要我們發願,希望學佛時不要碰到外道,以及聲聞、緣覺二乘。在我們一般的觀念裏,聲聞與緣覺總不是外道吧!聲聞與緣覺是羅漢境界,怎麼是外道呢?不!你翻開「楞嚴經」看,佛在最後講五十種陰魔,還在罵聲聞與緣覺屬於外道。為什麼呢?他們還在「心外求法」,歡換句話說,還沒有徹底明心見性,雖然到了羅漢境界,只明白了一半,還未圓滿。依「圓覺經」來講,還沒有達到大圓覺境界。在禪宗而言,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他講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沒有證得菩提以前,所以的修持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都屬於「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都屬於外道知見。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第一段發願文。接下來是第二段發願文。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希望碰到具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瞭解真正的佛法,由此慢慢修行,切斷了各種障礙。有哪些障礙呢?歸納起來有事障與理障。事障,後世加上一個學名叫作煩惱障,什麼叫煩惱障?例如我們打坐,心裏雜念紛飛,靜不下來,或是腿痛發脹,這些是煩惱障,也是事障。理障呢?知見不明,智慧不開,不能明心見性。這些障礙無法馬上排除,必須漸漸斷除。願力越堅固,則越容易得到佛菩薩的加庇。所謂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來,然後加上庇護,互相感應。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薩想加都加不進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所謂加庇的道理,就是我們自己中國文化本有的觀念。古德云:「自助天助,自助人助。」你要想得到別人幫助,自己先要站得起來。只要你們依教修行,努力用功,自然會得到佛菩薩的加庇,你真有願力,自然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庇。

「障盡願滿」,請注意這四個字。你說我也做好事,也信佛,也皈依,也吃素......等等,好像都沒有效果,業障還是那麼重。抱歉!這些都毫不相干。事障與理障總歸叫業障,業障包括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造善業則有福報,造惡業則有罪報,不善不惡則有無記報。什麼是無記報?就是莫名其妙的事,例如走在街上莫名其妙地被車子撞著了,都是無記報。因為業障深重,修行不能上路,所以所求不能滿願。

若能「障盡願滿」,便自然解脫,自然自性清淨,自然「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見到自性大圓滿的境界,覺性清明,「證大圓滿妙莊嚴域」。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答覆彌勒菩薩的結論,下面是把以上所講的內容,再歸納為梵文押韻的句子,等於中國的詩詞。但是,翻譯成中文時,很難翻成押韻的詩,因此,翻譯的大師們另創造了新的佛教文學,叫作偈頌,脫離了平仄音韻的規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彌勒汝當知」:彌勒菩薩你應該知道,

「一切諸眾生」:所有一切的眾生,

「不得大解脫」:不能得到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都是因為貪欲的緣故。

「墮落於生死」:墮落在生死輪迴之中。

「若能斷愛憎」:假如能夠斷除憎恨埋怨以及喜愛嗜好,

「及與貪嗔癡」:以及斷除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內心達到無分別的境界,

「皆得成佛道」:自然就成佛了。

「二障永消滅」:一切修行的大原則就是去除煩惱障與所知障。

「求師得正悟」:然後還要求得大善知識的明師指引,明師很難找,也很難辨認,誰是我們的明師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明師,他的經教還在,學佛要以佛經為根據,直接向佛經求取正法。

「隨順菩薩願」:悟道之後,發大慈大悲菩薩之願。

「依止大涅槃」:悟道成佛以後,依止大涅槃,在哪裡涅槃呢?就在世間,不垢不淨,畢竟清淨。不要以往成佛以後就不來了,而是「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悲智雙運。

「十方諸菩薩」:十方諸位大菩薩,

「皆以大悲願」:都因為本事的大悲願力,

「示現入生死」:再度來到五濁惡世眾生,所有佛教的精神是積極入世救世救人的,而非消極逃避現實。

「現在修行者」:佛又再三吩咐,現在修行的人,

「及末世眾生」:以及未來末世的眾生們,

「勤斷諸愛見」:如何修行呢?努力勤奮去斷除自己內心各種愛憎的觀念,

「便歸大圓覺」:自然大徹大悟,回歸清淨圓滿的大覺性。
jk300 wrote:
外道就解脫不了?

佛教以外就是外道?

佛教被滅那麼多次
現在殘留的東西就是正道?

自己的修行方向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原始佛教跟大乘佛教哪邊是對的?!

還有原汁原味的佛教?


沒錯,對任何宗教而言,只有我的「經」最正宗
這就是宗教的局限性、排它性

佛道雙修、三修…只有小說看得到
妙天、妙禪和解等得到嗎?

目前只看到某佛教組織幫忙蓋求同存異教堂,進步一點點
一人決策小組 wrote:


佛經真是最廣的心理學。
人就是妄想執著,才有各種煩惱,
佛教就是修心,
就是先離欲。
不行十惡。

2千多年來,很多比丘居士,修習佛經有了神通,
也說出自己體悟的道理,
這些人都說要依佛經實修,守戒律,
為數甚多的人實修實證過了,
所以不用懷疑佛經有問題。
是人有問題。
一人決策小組 wrote:
不!!!!!!!!!(恕刪)


正道只是世上少數人口,外道人數多太多了

可以看一下世界宗教人口分布
鬼道眾生比人的數量多,也是外道。
地獄道眾生又比餓鬼道眾生多,也是外道。
所以佛法難遇,
看了佛經,才知道宇宙真相。
min9821 wrote:
這就是重點。
為什麼有人要花36萬買蓮座,
不練瑜伽,
不買高香。
不是插花說佛教不好,別人就會跑去練瑜伽。


練瑜伽人口可比純佛教多喔
外皮、身体健康比較重要
多就多啊,
2千多年前,印度修行的有6派,
佛教只有2000人不到吧,是少數,
其中1250人,就是那6派的修行人,聽到佛教理論,
覺得比自己本來修的方法有道哩,才由幾位老師帶著弟子學佛法。
而且當時印度人普遍是信印度教。
重點不在人多,
問題是經文說的有沒有道理。
說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照經典實修能不能達到效果,才是重點。
佛教是要達到心靈平靜,
認為捨離貪嗔癡是重點,
認同的就繼續修習研究,
不認同就算了。
2000多年來為數眾多比丘跟居士,實修經典,
也顯示許多常人做不到的事,
他們第一就是不求供養。
提倡的不行十惡,也不違反善良風俗,
與做人做事不相違背。
有人要考公務員,就要依照考試內容,找補習班或相關書籍來讀。
如果拿食譜學炒菜,
進考場看到試券,回家一定把食譜燒掉。
佛經如果說的不是心性為主,
教人捨離貪嗔癡,不行十惡,
最後真的能生死自在,
早被丟到垃圾桶裡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